從《宋書》符瑞志中看傳統文化的天命論(2)

椲楢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帝禹有夏氏,母親名修己,外山行走,看見流星穿貫昴宿,夢中與流星交合,不久又吞下神珠。修己剖開背部,在石紐生下禹。他生得虎鼻大口,兩耳有三孔,頭上戴鉤鈴星,胸前有玉斗,足底紋理呈己形,所以禹取名為文命。長大後有聖德。身長九尺九寸,夢見自己在黃河中沐浴,用手取水喝。又有九尾白狐的瑞兆。在堯統治時期,舜舉薦他。

禹在黃河巡視,有巨人白面魚身,跳出河面說:「我是河神。」又呼喚禹說:「文命治理洪水。」說完之後,授予禹《河圖》,敘說治水的事情,然後退入深水中。禹治水以後,上天賜給他玄珪,以表示成功。夏朝將要興起,草木生長茂盛,青龍停留在郊野,火神祝融降臨崇山.於是接受舜的禪讓即天子之位。洛水出現了《龜書》,共六十五個字,這便是《洪範》,這就是所謂的「洛水出現《龜書》」。

禹到南方巡狩,渡長江,江中有兩條黃龍托著船,船工都害怕了。禹笑著說:「我接受天命,盡力養育百姓。求生,是人的本性。死,是各人的命運。何必害怕龍!」龍於是拖著尾巴消失了。

高辛氏的妃子名簡狄,她在春分燕子來臨的日子隨從天子到郊外祭祀天地,同妹妹在玄丘之水沐浴。 有燕子銜卵墜落水中,五彩斑斕,非常美麗,二人爭相奪取,用一玉筐覆蓋著卵。簡狄先得到,吞進肚裡,於是懷了孕。剖開胸口而生下契。

契長大後擔任堯的司徒,對百姓有功勞,被封在商地。到了第十三代,主癸出生。主癸的妃子名扶都,看見白氣流貫月亮,意有所感,在乙日生下湯,號天乙。面部上尖削下豐滿,皮膚白皙而有髯,身子佝僂而聲音洪亮,身長九尺,兩臂有四肘,這就是殷湯。湯在毫地,能修養德行。伊摯將要應湯的召命,夢見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

湯東行到達洛水,觀看帝堯時的祭壇,將玉璧沉下洛水,侍立在一旁,只見黃魚雙雙跳躍,黑鳥隨魚停在祭壇,化成黑玉。又有黑龜,背上赤色花紋形成字跡,說夏桀是無道昏君,湯應當取代他。檮杌之神,出現於邳山。有神人牽白狼銜鉤進入商朝廷。五行中金德將要興盛,白銀從山中溢出。湯就要奉天命放逐夏桀,做夢用舌頭舔天,於是擁有天下。商人後來改國號為殷。

高辛氏的妃子名姜嫄,隨從天子到郊外祭天地,看見巨人的足跡而踏上去,當時若有所感,似乎有人與她交合,於是有了身孕而生下一男孩。她認為不吉祥,把他拋棄在小巷中,牛羊避開而不去踩他;又送到山林裡,遇到伐木者用草蓆覆蓋他;又取來放在寒冰上,有大鳥來用一隻翅膀覆蓋他.姜嫄認為這孩子很奇異,才收養了他,取名為棄。他有雙下頷,形貌特異。

長大後成為堯主管農業的臣子,對百姓有功勞。後稷的孫子名公劉,有德行,諸侯都用天子的禮節對待他。起初在黃帝時期,讖言說:「西北稱王,時在甲子,昌創基業,施行誅伐,且行治道。」在公劉之後十三世時;季歷出生。季歷十歲時,飛龍齊集於殷國的牧野,這是聖人在臣位就要興起的符瑞。

季歷的妃子名太任,夢見巨人與自己交合,在豬圈中解溲而生下姬昌,這就是周文王。他生得龍顏虎肩,身高十尺,胸前有四乳。太王說:「我們家族將有興起的人,這個人就是姬昌吧!」季歷的長兄名太伯,知道上天降命於姬昌,就前往越地,終身不回。太伯之弟仲雍也隨從他走了,所以季歷得以成為繼承人並傳位給姬昌。

姬昌成為西部諸侯首領,在豐地建立城邑。文王的妃子名太姒,夢見商朝殿廷生長荊棘,太子姬發在宮門前種下梓樹,卻變成了松柏棫柞。太姒將夢中的事告訴文王,文王轉告群臣並賜給繒帛,又與姬發一起跪拜來答謝這個夢。在九月的甲子日,有一朱雀口銜天書來到豐邑,停在姬昌家門,姬昌叩首揖拜接受天書。天書大意是:「姬昌,是蒼帝之子,毀滅殷朝的是紂王。」

文王將要畋獵,史官占卜說:「將有重大收穫,不是熊也不是羆,上天派您的師傅來輔佐您。臣的先祖史疇曾為帝禹占卜畋獵,得到皋陶。這次兆頭也是如此。」文王來到磻溪,看到呂尚在岸邊釣魚,文王下車連忙上前拜揖說:「盼望您已經有七年了,直到今天才在這裡見到您。」呂尚起身改名回答道:「我呂望曾釣得玉璜,上面文字大略說:『姬姓受天命,姬昌來提拔,掌爾雒鈐,封於齊。』」

呂尚外出遊歷,看見赤人從雒水中出來,授給呂尚書文說:「命令呂尚輔佐姬昌的就是你。」文王夢見日月附著身上,又有神鳥鸑鷟在岐山啼嗚。初春六旬之時,五星聚集房宿。以後又有鳳凰銜書,在文王都城飛游。書上又說:「殷帝無道,凌虐百姓擾亂天下,天命已經轉移,殷商國運不會長久了,神靈遠離,百神辭去,五星聚集房宿,將天意所歸昭示四海。」

文王去世後,太子姬發繼位,這就是武王。武王駢齒,高昂遠視。他將要討伐紂王,來到孟津,八百諸侯不期而會。都說:「可以討伐紂王了。」武王沒有聽從。等到紂王殺死比干,囚禁箕子,微子離去後,才討伐紂王。渡過孟津,船到中流時,白魚躍入武王船中。武王俯身拾起白魚,長有三尺,眼睛下方有赤色花紋形成字跡,說紂王可以征伐。

武王用世上通行的文字寫下來,魚身上的文字立即消失。武王就燒煮白魚祭告上天,有天火從天上墜下,落在武王的屋上,變成了赤烏,赤烏口銜谷物。谷物是來紀念後稷的功德;火用來燒煮白魚祭告上天,天火下墜,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東征討伐紂王,在牧野大勝,兵不血刃,而天下歸於武王。就以齊地封賞給呂望。周德既然隆興,草木生長茂盛,蒿草結實得可以用來建造宮室,於是取名為蒿宮。

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周公旦代行政務七年,製作禮儀和音樂,神鳥鳳凰出現,蓂莢生長。於是與成王巡視黃河、洛水,行祭祀沉璧之禮。禮畢,成王退身等候,直到黃昏時,祥光四起,籠罩黃河,青雲飄浮而來,青龍來到祭壇,口銜玄甲之圖,放置壇上離去。

在洛水行禮畢,情況也是如此。有玄龜、青龍、蒼兕停留在祭壇,背上的甲殼刻有文字,赤色花紋形成字跡,周公用通行文字書寫,寫完後龜甲文字消逝,龜棄甲殼離開。上面是說從周公到秦、漢時期盛衰的符兆。麒麟在宮苑嬉游,鳳凰在庭前飛翔,成王彈琴歌唱道:「鳳凰飛翔啊,在紫色殿廷,我有何德啊,感動了神靈,倚恃先王啊,恩澤備至,上下歡樂啊,百姓安寧。」

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夜間夢見在三棵槐樹之間,在豐、沛二地,有赤色雲氣騰起,於是叫顏淵、子夏一同前往觀看。驅車來到楚國西北部的范氏街,看見一農家小兒抓到一隻麒麟,弄傷它的左前足,用柴草將它覆蓋。孔子說:「小孩子過來,你姓赤誦,名子喬,字受紀。」孔子說:「你難道看見了什麼嗎?」小孩說:「看見一頭走獸,大如羔羊,頭上長角,角的末梢有肉。」孔子說:「天下已有主人了,就是赤劉,陳、項為輔助,五星入井宿隨從歲星。」

小孩揭開柴草讓孔子看麒麟,孔子快步上前,只見麒麟垂著耳朵,吐出三卷《圖》,寬三寸,長八寸,每卷二十四個字,上面說赤劉將要興起,說:「周朝滅亡,赤氣騰升。大耀升起,玄丘擬定命令,皇帝是卯金。」

孔子撰述《春秋》,制定《孝經》,完成之後,派七十二弟子向北極星鞠躬侍立,命曾子捧著《河圖》、《洛書》向著北方。孔子齋戒後對北極星拜揖,向上天禱告成功說:「《孝經》四卷,《春秋》、《河圖》、《洛書》共八十一卷,現在已經完備。」

天上突然瀰漫了白色大霧下接地面,赤色虹霓從天空飄下,化成黃玉,長有三尺,上面刻有文字。孔子跪拜接受,然後誦讀道:「寶文出現,劉季擁有。卯金刀,在軫星北。字禾子,天下順從。」 (待續)

(資料來源:《宋書》)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人可君臨四海役使萬物,使其各得其所。百姓景仰聖人,喜愛他就像喜愛親戚,接近他就像接近椒蘭一類香草,所以人們以旗章輿服表示推崇,以玉璽宮殿表示尊重,委以國家政權,推舉他在萬民之上,自中等智慧以下的人,便與萬物一起為他所役使.....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 陳宣帝陳頊像,出自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公有領域)
    《歷代名畫記》是唐代張彥遠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為後世研究中國美術史和傳統文化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