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文明

你所不知道的月亮

【大紀元7月3日訊】太陰曆與月亮

俗稱的黃曆又叫(太陰曆)以月亮的朔望月為周期,以月球的運動做為天文依據的曆法。道家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即是(太陽)日、(太陰)月,又以 乾 坤二卦表示,故月亮又叫太陰。

坤卦卦辭:如是說

我們知道乾卦代表「太陽」,坤卦代表「月亮」,也代表大地。很多人學易經讀到「坤」卦卦辭中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時不得其解,為何與朋友間的得與失跟方位有關,認為這是後人加上去的,假周易之名。其實這句話是形容月亮繞行地球運行時,不同時間所出現的角度也不同。(見頂圖)

月亮出現的角度

月亮在太陰曆初三從坤卦西南方現出「蛾眉月」,初七、八「上弦月」,初十一、十二「張弦月」,初十五「滿月」,一直到二六、二七「殘月」在後天乾卦位置,之後二八至初二是沒有月光的,乾卦即是周文王的後天八卦方位,以伏羲氏的先天八卦來看則是艮卦的位置,艮卦又是在後天八卦的東北邊。

在古代晚上尤其是走夜路,沒有路燈是很不方便的,此時月亮的出現就變的很重要了。而二個「月」加在一起即是「朋」字,不管誰走在月光下都會感覺月亮跟著自己走,這時月亮就像朋友一樣,當月光出現於先天卦艮卦(東北)方時,表示再來會有幾天沒有明月相伴,故稱「東北喪朋」。

古代的天文

古代的天文知識是相當豐富的,在周髀算經裡記載:「日照月,月光乃出,故成明月」。當時的人觀測日月運行就已經知道月亮不會發光,是經由太陽光反射而發光的。

唐朝李淳風發現日蝕

唐朝太史令李淳風,曾在校對新歲曆書時,發現朔日(初一)將出現日蝕,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吉祥的預兆。於是他將此天象呈報給唐太宗。太宗聽後很不高興,說:「如果日蝕不出現的話,到時看你如何處置自己?」日蝕在當時幾乎是預測不準的。李淳風說:「如果沒有日蝕,我甘願受死。」

到了日蝕那天,太宗來到庭院等候,並對李淳風說:「我暫且放你回家一趟,好與妻兒告別。」淳風說:「現在還不到時候。」說著便在牆上劃了一個記號:「等日光照到這裡時,日蝕就會出現了。」果然如李淳風所預測的,日蝕出現了,並且與他預計的時間絲毫不差。

唐玄宗夜遊月宮

與月亮有關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唐玄宗夜遊月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

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全球性大潮汐而引發大洪水

相傳古代的月亮在中國甘肅、新疆一帶的上空掛着不動(即月亮公轉速度與地球自轉速度能同步進行),並離地球很近,能看到月亮上的山川峽谷,後來由於天體撞擊月亮,使月亮公轉速度加快,使月亮的離心力加大,從而遠離地球,因此發生全球性大潮汐而引發大洪水。

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在古代也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之說。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淮南子╱覽冥訓》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淮南子╱天文訓》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

對應後天乾卦西北方

對於這個天象變化,我們從八卦圖中也可以得到證實:先天八卦,代表天的 乾卦位於正南方,而後天八卦的 乾卦則位於西北方,這正是印證了「天傾西北」之說。(見下圖)



2

女媧補天與大禹治水,是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中的兩個重要的主題。「天」是否真的破損過?「地」也真的塌陷過嗎?地球真有過「洪水滔天」的可怕景象嗎?

諾亞方舟、大禹治水、及印地安人也流傳着一次大洪水,世界各種文化都流傳着大洪水的傳說,而馬雅文明的滅絕正是在大洪水的時候,並且考古學家也認為的確存在一次世界範圍的大洪水,這與月球似乎也有著密切的關係。@(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