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新紀元】日漸崛起的印度「藍水海軍」

【大紀元7月18日訊】(新紀元週刊記者鄧家祥報導)編者按:「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正是在這樣爭霸海洋、從「區域控制」到「前進遠洋」的戰略目標激勵下,綜合國力並不十分發達的印度建立了包括航母在內的強大「藍水海軍」,拱衛印度周遭海域。

今年四月十六日左右,印度海軍在日本橫須賀外海與美國和日本進行首度聯合軍事演習;在此之前,印度也單獨和美國在中國外海進行「馬拉巴系列」演習;隨後印度參演軍艦分別駛往日本和中國進行敦睦之旅,展開印度進軍太平洋但又不得罪東亞霸權的國防外交策略。

美、印軍事演習都有各自的戰略考量:美國希望在印度洋區域尋找一個戰略伙伴,確保海上運輸線暢通和美國的區域利益;而印度是唯一深入印度洋的沿岸國家,戰略位置重要,它環抱孟加拉灣,扼守馬六甲海峽門戶,監視往返波斯灣地區和東南亞及日本之間的能源必經之路;此外,印度洋也是美國唯一沒有部署大型艦隊的海域,必須仰賴印度。

控制印度洋



美國海洋戰略學家馬漢曾說:「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歷屆政府都對此奉為圭臬,積極建立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一支強大海軍力量,拱衛印度周遭海域。(AFP)

對印度而言,印度洋恰是世界能源的咽喉要道和銜接歐亞大陸的海上運輸通道。有「海權之父」美譽的美國海洋戰略學家馬漢曾經在上一個世紀說:「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歷屆政府都對此奉為圭臬,積極建立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一支強大海軍力量,拱衛印度周遭海域。

但印度爭霸海洋的雄心不僅於此。印度直到近年才興起「控制戰略水道」和「前進遠洋」等新思維,希望走出印度洋,將觸角伸到波斯灣和西太平洋地區,實現從「區域控制」邁向更寬廣的「前進遠洋」戰略轉移,遠景目標是全面控制印度洋,東進太平洋,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

就一般國際標準看來,印度是一個綜合國力不甚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政治封閉、經濟落後。但就軍事層面來看,由於印度自獨立後歷屆政府均大力加強軍隊建設,致使其國防實力增長迅速。尤其自一九七一年以來,印度便一直戮力於建立一支具有「有效、均衡、多功能的藍水海軍」。經過三十年的努力,印度軍隊規模已經居於全球第四,其海軍艦艇數量及總噸位更名列世界前七強,並成為印度洋周邊海域(Indian Ocean Region, IOR)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對於其他亞洲鄰國來說,印度海軍所造成的威脅實在不容小覷。



印度軍隊規模已經居於全球第四,其海軍艦艇數量及總噸位更名列世界前七強,並成為印度洋周邊海域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對於其他亞洲鄰國來說,印度海軍所造成的威脅實在不容小覷。 (AFP)



三維建軍

印度海軍的發展有其歷史上及政策上背景,其主要目標為「三維建軍」。反映在編制上則包括有軍政(Administration)、後勤物資(Logistics and Material)、訓練(Training)、艦隊(the Fleets)、海軍航空兵(Naval Aviation)以及潛艇部隊(Submarine Arm)等部門。

早期由於受到預算緊縮的限制,印度海軍的規模曾經不斷縮減,在一九六零年代甚至還有一段極不受尊重的「海盲」(Sea Blindness)歲月。不過經過一番努力,海權學派終於說服了印度領導人如尼赫魯等對於海軍的重視。近年來印度政府更以維護自阿拉伯海到南海廣大印度洋海域範圍內的戰略利益為藉口,大幅增加軍費支出,並戮力發展高科技武備包括航空母艦、核子潛艦以及各式先進船艦之海上軍事力量,致使其海上作戰能力大為增強,層層搭配的結果最終將使印度海軍具備廣大縱深打擊。

目標三個航艦編隊

印度目前正自俄羅斯購買一艘航空母艦,改裝現役的一艘航空母艦,並且自製一艘航空母艦,期望在二零一零年左右能保持有三個航艦編隊的龐大陣容。如果未來真能如願,這個艦隊規模將是亞洲首強,而在全球層次上僅次於美國。

此外,為了加強海軍航空兵,印度還計畫向英國、俄羅斯等國家採購較先進的戰機和機載設備,其中包括Tu-142M型長程反潛偵察機、海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新型海王直升機及雷達更換為3D天瞰(Sky Watch)相位雷達系統。

印度海軍發展核子潛艦的主要原因有二: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中第三次印巴戰爭中,一艘巴基斯坦潛艦「甘茲」號(Ghazi)曾祕密潛入印度孟加拉灣最大的天然港口——維沙卡帕坦港(Vishakhapattinam),險些擊中維克蘭特號航空母艦。而來自美國CVN65企業號(Enterprise)航艦編隊的嚇阻更使得印度海軍無計可施。

這兩次教訓使印度意識到,只有核子潛艦才能對付航空母艦,才能有效破壞其艦隊編成。其次,因為核子潛艦行動隱蔽,水下活動時間長,在遭到突如其來的核打擊時才能較完全地保存實力。印度欲成立一支完整的「藍水海軍」,遂不能不發展核子潛艦。

與美、日聯合軍演

印度洋與南亞次大陸為勢力範圍;長期以來,印度洋是國際經貿的重要水域,也是印度國防、經濟上的「重大利益地區」(places of vital interest)。而印度也始終把南亞次大陸看作一個戰略實質對印度「離心傾向」的出現。

自拉吉夫甘地執政以來,印度當局就確立了「立足南亞,面向印度洋,面向未來,爭取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世界軍事強國」的國防發展新戰略。印度對此制定了一項為期二十五年(一九九零至二零一五年)的持久性現代化計畫,以便在印度洋與南亞次大陸地區保持強而有力的軍事姿態。

而在國際合作方面,印度國防部長在二零零零年訪問日本時,即約定兩國在南海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二零零二年也曾與美國聯合演習。對印度而言,如果能常態性地與其他海軍強國共同在南海宣誓戰力,對於印度今後在南海的勢力當可更進一步奠定基礎,對於中共的海上力量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嚇阻。

海軍迅速發展的原因與條件

到廿一世紀初,印度航空母艦的數目可能會增加到三艘,屆時航艦編隊實力將居於亞洲各國之冠。印度發展航艦有成的原因主要有下列數點:

第一,印度長久以來一直把發展海軍作為一項重要國策,尤其特別積極支持航空母艦的發展,國內政府的更迭也不影響海軍航艦發展的優先地位。

其次,軍隊分工的明確化有助於航艦的發展。由於海軍不負責沿岸防務,所以軍隊也能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發展中、大型戰艦。

此外,印度還可利用大英國協成員的有利條件,以及與俄羅斯的密切外交關係,自英、俄兩國獲取航艦、艦載機等裝備與技術。俄、印兩國間甚至還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簽訂了長至二零一零年的軍事技術合作協約(Long Term Indo-Russian Program of Military Technical Cooperation),這都有助於印度軍事能量的提升。

最後,印度的軍工業一直受到國家特別保護及鼓勵,並且也有著不錯的研究成果。其生產的武器竟占第三世界國家生產的全部武器總額的31%,此當然也為該國之航艦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印度海軍建軍不到五十年,但已由殖民時代的舢舨部隊,迅速發展成為印度洋海域及南亞地區中實力堅強的一支海軍兵力。其「控制印度洋」的戰略目標,也隨著海軍軍力的擴大逐漸發揮其影響力。根據報導印度在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二年財政年度已增加軍費開支753.9億盧比(約十六億美元),使國防開支總額達到6612.6億盧比,比上一年度增長了近13%。這是印度自上一年度增加軍費28%之後,又一次大幅增加軍費。

然而,印度在沒有強大經濟力量做為後盾下所發展的海軍能量是否能夠長久維持下去?二次大戰後,英國因國力遽衰無法支付龐大維護費,而將大批航空母艦當作廢鐵熔棄之。往事尚歷歷在目,藍水海軍夢無可避免地要付出極為高昂代價,但仍屬於開發中國家的印度,要如何持續維持航艦、潛艇及各式船艦的龐大軍費?

有人說擴展軍備是印度政府為轉移國內政策施政不良所採取的策略,但眾所皆知,經濟困境徒憑政治力是無法長久解決的。一個國家發展海軍能量,必須按部就班、築夢踏實,方是長久之策。◇

本文轉自127期【新紀元週刊】

http://mag.epochtimes.com/129/6552.htm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