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書摘:所謂「選擇」的陷阱

但是,「選擇」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容易讓去上學及曾經去上學的人們來接受不登校一事。靠著使用「選擇」這個名詞變成擁有不否定學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權利。能夠認同「學校錯了」這樣過於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說「因為我和學校不合,所以請讓我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的話,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認同。

和學校合得來?

現在,身為學校菁英團體的報紙及電視媒體已經對不登校的生存方式採納肯定的看法,例如專欄作家江川紹子小姐對有過不登校經驗的人,也做出「在學校之外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朝向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過著生氣蓬勃且充實的每一天」的評論。

「去不去上學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這種說法聽起來的確感覺好多了,因為去上學與不去上學的雙方面都能獲得肯定,但是,那是瞎話謊言呀!

首先令人感到疑問的是,是否真的有人「和學校合得來」嗎?這世上真的有人會說「學校的所有部分都與我契合」而「選擇」去上學嗎?

我想實際去上學的人之中並不是因為「選擇」了學校才去上學的,現在的社會是所有的孩子一滿6歲就要去上學,也就是說所謂學校和「合得來、合不來」完全無關,是從上面強制壓著去學校的。

有人對於強制加諸於自己的事可以說成是「適合自己」的,相反的也會有人顯示出強烈的反彈吧!但是就算有各式各樣的反應情形,所謂學校原本就是強迫加諸於孩子的制度,這一點沒有改變。

「去不去上學交由當事人來決定就好」這種說法在這一點上變得很曖昧。

「選擇」理論全是謊話

我認為「選擇」理論全是謊話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很難看出去上學的人與不登校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登校孩子並不是被隔離在什麼都沒有的「無人島」,不管乖乖去上學與否都是生存在同一個社會,也就是說去上學的人和不登校孩子,並不是置身於彼此不相關的環境中。

試著以「學歷差別」為例來思考看看,會提出學歷問題的通常是無學歷、低學歷的人,問題著眼於他們受到如何的差別待遇與排擠。但是不要忘了,這也是高學歷的人的問題,他們所擁有的各式各樣「特權」中沒有一項是從天而降的。這些支持著社會對低學歷的人有差別待遇,高學歷的人可以有高收入、做輕鬆舒服的工作,而相反的低學歷的人只能有低收入、擔任辛苦的工作。

反過來說的話,對低學歷的人有差別待遇也與高學歷的人擁有特權無關,所以還是不要再說什麼「想去上學的人就去學校,不想去上學的人不去也無妨」這樣天真的說法。

為了不登校後也能安心生存下去,也就是雖然沒有學歷但不會遭受排擠,不得不將去上學的人──尤其是上「一流大學」的人──視為問題;不得不舉發這些人的特權。抗拒上學的學生所必須做的,不是要求學校菁英能理解我們,而是打倒那些去上學的菁英(雖然這麼說,但我也是算「大學畢業」的人了)。

開朗的不登校

我現在不太能理解自己生存的痛苦,這與我過去為了成為「開朗的抗拒上學學生」而將自己內心的陰影、負面的東西給硬生生砍掉,不無關係。

「開朗的不登校」故事肯定了「不登校菁英」。

我過去就是這些菁英中的一個,但是現在想起來,對我自己本身來說這個故事是壓抑性的。因為在克服因不登校的卑劣感時,這個故事也以Happy Ending收場,只要接受了這個故事,之後不管有多麼痛苦都不能說出來。

反過來,我想說還有很多不真實的Happy Ending存在。

抗拒上學是生病了,抗拒上學會產生暴力,抗拒上學會演變成蜷縮在家,抗拒上學是不自由的,抗拒上學是陰暗的、骯髒的、腐臭的。

大家是否能夠肯定這樣子的抗拒上學呢?

摘自《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 大好書屋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