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保釣人:保釣理想性與熱情 當下社會最欠缺

【大紀元4月2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市28日電)1970年代的保釣運動至今近40年,談起過往,「老保釣」林孝信說,當年投身保釣的留學生所擁有理想性格與熱情,是台灣社會現在最欠缺的。

現年65歲的林孝信,目前是弘光科技大學特聘教授。當年從美國返回台灣,他運回 100多箱行李,其中有20至30箱是保釣運動相關的文件。

最近,他把這些珍貴資料都捐給清華大學圖書館,希望為歷史留下紀錄。雖然畢業於台灣大學,卻把這些珍藏捐給清大,他說,「台大也曾來詢問,不過,他已早一步答應清大了」。

林孝信說,釣魚台列嶼總面積不到 7平方公里、無人居住,但在近40年來,數度引發台海兩岸與美、日緊張的國際關係,也影響眾多投身保釣者的人生道路。

不過,林孝信感慨地表示,保釣運動的歷史長期被台灣社會所忽略,他希望透過相關文獻的展覽與討論,呈現70年代保釣運動的原貌。

林孝信說,當年投身保釣運動的留學生,都是無怨無悔地付出,甚至還受到政治迫害,但這段歷史並不被社會所瞭解。

他說,相較於台灣社會現今的功利走向,當年這些熱血青年都是充滿理想性格,為了追求理想與真相,完全不考慮個人的生涯規劃。

林孝信說,他是科學背景出身,原本並不關心政治,但在1970年於美國創辦「科學月刊」,與在美的台灣留學生有密切連繫,形成密集且有效的留學生聯絡網,而很多參與「科學月刊」的人後來也變成保釣運動的主要推動者。

他說,保釣運動對當年許多留學生有深刻啟發,不僅重新認識世界,也展開知識份子的自我反省。

而保釣運動也改變了林孝信的人生。他透露,他原本是前途看好的科學人才,卻因為保釣運動,名列黑名單,護照被沒收,甚至也被迫放棄博士候選人資格。

不過,人生雖因保釣而轉彎,但林孝信對社會的關懷,卻沒有減少,返台後,仍積極投入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

林孝信說,保釣運動因為路線的不同,而分為左派、右派,以及關懷台灣內部的第三路線。

雖因某些敏感因素,保釣運動長期被社會忽略,但他認為,這是歷史重要的一頁,也希望更多人捐出相關文獻,讓社會瞭解這段歷史,呈現當年熱血青年的理想性格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