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名人

名人傳記精選:一代導演斯皮爾伯格(58)

當特拉褐特與斯皮爾伯格見面後,他發現斯皮爾伯格就像多數美國導演一樣,幾乎對外國電影一無所知。斯皮爾伯格坦率地承認,他最喜歡的法國導演是萊魯士,而萊魯士的多愁善感和華而不實是特拉福特最討厭的,另外斯皮爾伯格還喜歡羅伯特•思裏克,他曾同文圖拉一起導演過兩都受人歡迎的與汽車有關的影片。

就特拉福特所知,斯皮爾伯格首先給菲力浦•德•布羅卡寫信,說他曾看過9遍他那部由簡•保爾•拜爾蒙都扮演的動作喜劇片《來自裏約的人》。他說過去或將來都不可能看到如此傑出的影片。(斯皮爾伯格的熱情並不奇怪,因為德•布羅卡曾打算“把我12歲時想看見的東西都放進這部影片中去。”)

雖然特拉福特稱讚《追殺》,但是他對斯皮爾伯格的作品就像斯皮爾伯格對他的作品—中知之甚少,是拍一部好萊塢影片的想法吸引著他。他也一直想寫一本關於電影表演的書,現在這裏正好有個可以讓他從另一面觀察這一切的機會。“其實我已經答應這件事了,”特拉福特說,“但就像格萊特•蓋伯一樣,我只能說我還是願意再想想看。”所有該片中的演員都鑒了4個月的合同,並被告知他們將在懷俄明、阿拉斯加、印度、阿拉巴馬和蒙古等地工作。

  

特拉福特在3月份簽了合同。他的附加條件是該片必須在8月份完成,因為那時他將要去拍攝《愛女人的男人》。由於他的英語比他演《以晝為夜》中的角色時說得還差,一個翻譯的角色被加進了影片。鮑伯•巴拉班在劇本中沒有這一角色的情況下扮演了這一角色。“沒人會去讀劇本,”負責演員的導演朱萊特• 泰勒認真地說。當影片中的情節發展又需要一個精通地圖的人時,巴拉班又變成了製圖員,這些無規則的變化看上去卻挺讓人信服。評論家詹姆斯•蒙納克說,《第三類接觸》的拍攝秩序混亂,錯誤百出……但它卻似乎安然無恙。”

  

為了這部影片的特殊效果,斯皮爾伯格再次請出道格拉斯•特朗布林,但即使這樣仍不能完全消除斯皮爾伯格的疑慮。特朗布林曾希望當個導演,也曾于1971年拍過一部頗受好評的影片《沉默的賽跑》,然而,當他參加了《2001年:太空旅行》的拍攝後,他就永遠被罩在了庫布裏克的傑作的陰影中。影片開招前與拍攝中,斯皮爾伯格反反復複地琢磨每一個拍攝細節,整個《第三類接觸》的工作隊伍也都同樣盡職盡責一絲不苟。按特朗布林的話說,這裏的一切“緊張而簡單。”

  

斯皮爾伯格對待那些外星人就像當年庫布裏克那樣小心翼翼。他的這些大眼睛、禿頭禿腦的傢伙除了特寫鏡頭外都是由戴著面具、穿著四輪旱冰鞋的不到10歲的小姑娘裝扮的,這件事應大大歸功於庫布裏克影片結尾出現的那個太空孩子。

在義大利人卡羅•拉姆貝爾迪把出現在航空母艦上的那些細長的類人動物拿來之前,這裏的人拿著洋娃娃和機械木偶足足試驗了幾個月。這些橡膠材料做的、大眼睛、無毛髮、無凸出的鼻子和耳朵的外星人,是工作人員根據1974年撞落在新墨西哥羅斯威爾地區的飛碟的照片綜合加工後製成的,這些照片上有一些東西人們推測是外星人的遺骸。

製作外星人的靈感還來源於一些有關外星人屍體標本的膠片,這段私下流傳的14分鐘的短片名義上是從美國軍方拍的16毫米的膠片上轉錄下來的,1995年當這個短片在全世界的電視上放映後,人們普遍認為它是偽品,然而在70年代,它卻在信仰者中享有一種近乎神聖的地位。

  

一開始涉及場地問題,斯皮爾伯格的腦子裏就出現了庫布裏克影片中那些立在杳無人煙的荒漠中的石頭,為了避免勾起觀眾煩人的比較心理,他把他的場地安排到了山上。德•帕爾馬勸他說:“你該找個最不尋常的山,你不能用人們一看上去就認為是自己曾到過的那種山。”經過幾番挑選,他放棄了俄勒岡的“船石”山,也放棄了一些容易被認出來的山谷。喬•阿爾威斯最後發現了魔鬼塔的拍攝地,它是位於懷俄明的一座熄滅了的火山,865英尺高。

  

在好萊塢,幾乎找不出能讓外星人的航空母艦著陸的半塊場地。在這裏可以圍起的最大空間就是一些用於軍事方面的不太正規的機庫。它對劇組人員來說實在是太偏遠了。最後,喬•阿爾威斯在阿拉巴馬靠近莫比爾平坦、潮濕的海灣處找到了一處不太偏遠且還算方便的地點。在這裏最大的一座機庫是450英尺長,250英尺寬,90英尺高,它足以滿足阿爾威斯“頂峰”高速路那場戲對場地的需要。德里福斯、迪龍和一群鐵杆兒的飛碟信仰者在這兒第一次看見了太空船,它是在魔鬼塔後面被人們叫做“月亮背面”的山谷中著陸的。

《第三類接觸》作為一部具有著巨大的視覺藝術魅力的影片,幾乎沒有在拍攝風格上下什麼功夫。由於這個原因,斯皮爾伯格害怕人們會拿它來與《星球大戰》相比。斯皮爾伯格說:“我的影片講的是來地球定居的事,而不是外星上的事,是關於郊外的一次極不尋常的接觸。它並沒有刻意去表現攻擊的場面。(他在評論《侏羅紀公園》時也曾說過同樣的話:“它不是科幻,而是科學現實。”)

  

在當時印度的夜空下看航空母艦的外觀,似乎比它在外太空給人的印象還要深刻。該片巨大的廣告海報的畫面是一條通向山嶽的路,山嶽後面有一種神奇的、不可能屬於這個世界的光芒灑滿整個夜空。海報上幾乎沒有一點兒現實生活的色彩,也沒有任何類似“我們並不孤單”的廣告臺詞。

《第三類接觸》和《2001年》兩部影片中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特技,而是那些對現實世界日常生活的富有想像力的鏡頭。庫布裏克使他的飛船就像美國潘興航空公司的飛機,飛行起來就像在跳著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滋。斯皮爾伯格的飛船相比之下像個冰激琳筒,它被人們叫做“四分之一磅”,這是一種麥當勞漢堡包的名字。斯皮爾伯格經常讓外星人充當一種對現實生活的嘲弄者,他們調皮地開燈關燈,毀壞屋中的一切,強取冰箱中的食物,他們甚至像輕浮的少年車手一樣在馬路上疾駛,招致一隊隊警車在後面追趕他們。

特拉姆貝爾沒有忘記庫布裏克影片中一些技術方面的經驗,他的影片中鮑曼在失重狀態下圍著太空船的外牆行走的鏡頭被斯皮爾伯格配上了對兒。他的作法是用“大轉筒”來表現當外星人的飛船在尼瑞頭上經過時,尼瑞瘋狂地開著汽車狂奔的鏡頭。他讓汽車和攝影機同時與轉桶中的固定物逆時針保持 90’角,這樣汽車內的工具和抽屜裏的雜物便飛了出來,從而表現出了一種失重效果。後來他也將這一手法用在《搶劫約櫃的人們》一片中。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