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書摘:舊秩序找新思維

在貝爾斯登被合併前的那幾天,我不斷思索這個問題,大家也都試圖在徹底毀滅的舊秩序中,找到新思維。合併案生效的前幾天,我獲邀和摩根大通權益衍生商品部門的主管會面。雖然我對整個情勢感到憂心,不過這個主管倒是個滿好相處的人。某個程度上,我也瞭解整件事情,他和我一樣沒有錯。不過,他畢竟還是摩根大通的人,所以我想我的應對還是要很小心。

確保部屬的工作發展

從談話中發現,我們都熱愛衍生商品相關工作,也有很多共通點。他跟我一樣在海外工作過,有好幾年的時間待在亞洲。我們短暫交談了一會兒,一來一往地過招。我不知道,這個剛發展出的友好關係會是真的,還是只是對方要混淆我的手法。不過我不打算講太多個人的事,因為他還沒有向我證明,他不是敵人。在一陣閒聊後,我們就進入正題了。我在交易大廳的職務、部屬與一手培養的人,這些將來該怎麼處理?他們在摩根大通還會有工作嗎?

「會,」他跟我說:「你的人全都會有工作。」

我鬆了一口氣。在貝爾斯登,我花很多時間訓練年輕人,希望把我學來的一身功夫都教給他們。當時我跟這些人一樣年輕,剛進交易大廳,連漲跌都還搞不清楚,更不用說衍生商品的訂價和交易了。在貝爾斯登這次的危機中,我念茲在茲的就是這些年輕人將來的工作發展。我希望他們能在摩根大通找到工作,有機會做一直想做的事。他們工作非常認真,得到一個這樣的工作並不為過。而且撇開我個人對摩根大通的感覺,在摩根大通的交易大廳歷練,能讓他們將來有機會獨當一面。而且現在這個狀況,摩根大通的工作是張安全網,對年輕人來說,在他們對未來有更明確的規畫之前,摩根大通是個保險的黃金降落傘。現在摩根大通的主管也正式告訴我,他們每個人都會如我所願,在摩根大通有個位子。

「我得恭喜你了,」這位摩根大通的新朋友跟我說:「我跟你手下的每個交易員都談過,從他們的談話,我相信他們每個人都準備好要繼續為你而戰。每個人都是,這真的很不簡單。我不知道你到底做了什麼,但不管是什麼,你真的做得很棒。」他靠回椅背,淺淺地微笑,讓我好好聽聽這段讚美。坦白說,我真的是大大鬆了一口氣。我很感激他說得這麼客氣,而當時我能感受到的,就是輕鬆。

合併公司向來大費周章

兩家公司合併向來就是大費周章的事。大家都必須從熟悉的環境被連根拔起,再重重摔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而且大家還得感激有這個機會,要自己立刻適應新環境。我發覺貝爾斯登的人被視為來搶飯碗的人,這種態度在摩根大通內部特別明顯,有些摩根大通的人對貝爾斯登的不滿越來越深,不過他們這種反應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在這個合併案中,貝爾斯登的員工真的是無辜的,我們受害比誰都嚴重。但這都是貝爾斯登自己的事。

換個角度,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了。想想,我們是貝爾斯登,在華爾街衝勁十足,從不隨波逐流。我們有一套自己做事的方法,其他公司看了都退避三舍。最令人驕傲的,就是我們只有85年的歷史。我說「只有」是因為,如果把貝爾斯登的歷史跟摩根大通拿來比較,摩根大通在華爾街可說是不朽的長者,而我們只能算是嬰兒。所以在很多華爾街老字號的公司眼中,貝爾斯登不過是個不受教的毛頭小子。

摩根大通的成立時間很難用一個特定日期來說明,因為摩根大通的發展伴隨著很多合併和切割衍生(spin-offs)等過程。買下貝爾斯登的,其實是大通銀行(Chase Bank),旗下擁有J P摩根。J P摩根負責大通銀行的投資金融業務,營運狀態半獨立於大通銀行,因此才又叫摩根大通。所以,貝爾斯登的新東家就像有兩條支線的故事,它是J P摩根與大通銀行的再合體。很複雜吧?

從供水轉型金融業

總之,摩根大通的歷史要從1799年,安倫.波(Aaron Burr)成立曼哈頓公司說起。當時黃熱病肆虐紐約市,曼哈頓公司在這樣的環境其主要業務就是提供乾淨的用水。不過在以公共服務為目的的表象下,曼哈頓公司其實還另有目標,就是要成立一家銀行。安倫.波已經計畫好在公司章程加入條款,讓他可以將公司盈餘自由運用在其他業務。嗯,曼哈頓公司的供水業務確實很賺錢,讓安倫.波得以在1799年創立曼哈頓銀行,地點就在華爾街40號。而離那裡不遠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則要到20世紀初才出現。無獨有偶地,曼哈頓銀行創立的地點,只要往東走一個街區,就到了花旗銀行的前身城市銀行。這家銀行就是我們被送到新生監獄的好朋友史密斯(Edward Smith),1831年星期六上午行搶的對象。◇

摘自《獵熊記-一則投資銀行倒閉的故事》時報出版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