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性新聞

「錢」景暗淡 赴英淘金東歐勞工掀返鄉潮

【大紀元3月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貞貞倫敦特稿)金融風暴使英國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昔日到英國淘金的東歐勞工,眼見英國「錢」景日漸暗淡,掀起歸鄉潮;但低階勞工大量流失,恐對英國帶來新的經濟問題。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公佈的報告,到2008年9月止之前的12個月,外籍勞工人數比前一年同期下跌了7%,共減少72萬人,其中來自波蘭等東歐國家的勞工大減了21%。

統計局另一份報告也顯示,2008年第四季,東歐國家申請到英國工作的件數達2.9 萬件,比前一年同期的5.3萬件,減幅超過40%。

英國內政部負責移民業務的官員指出,這是自2004年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捷克、愛沙尼亞等八個東歐前共產國家加入歐洲聯盟後,申請到英國工作人數最少的紀錄。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英國因經濟成長強勁、工作機會多、加上英鎊是強勢貨幣,到英國淘金的東歐民眾多如過江之鯽,官方統計約有80萬人,但沒有人知道具體的人數。

在東歐勞工中,人數最多的應屬波蘭人,他們很多從事水電工或營建業,為了避稅,他們經常只收現金。因為收費便宜、工作勤快而且品質好,深受英國住戶們歡迎。

英國薪資比波蘭境內高,很快吸引更多的水電工及藍領工人前仆後繼湧進英國。由於人數大增,波蘭駐英大使曾公開表示,英國政府應該將波蘭語列為小學的教學語文。不過,也因為流失太多的基層勞工,波蘭總統還呼籲這些旅英僑胞們儘早返國。

從英國街上販售以東歐商品為主的商店如雨後春筍般林立,不難看出東歐勞工人數大增後帶來的「商機」。也因為人數日增,造成英國政府始料未及的一些社會問題:例如他們多數不會講英語,政府必須雇用翻譯人員給予協助;政府公告或文件也要有東歐語文的翻譯說明,徒增社會成本等,也因此英國民眾要求停止雇用東歐勞工的呼聲四起。

一位在倫敦市中心餐廳工作的東歐服務生告訴中央社記者,他之所以願意離鄉背井遠赴英國工作,看上的就是比家鄉更高的薪水,想趁著年輕多存點錢,辛苦個幾年後未來返鄉的經濟況狀就可以「高人一等」。

事實上,東歐民眾到英國大多數從事的是英國人不願意做的低薪工作。一位農場老闆說,好幾次農場裡的作物準備收成,他到處張貼廣告找臨時工,本地人一聽到是時薪7英鎊(約新台幣350元),根本不屑一顧,只有東歐勞工肯下田做苦工。

記者問一群失業的青少年,願不願意做這些農事?他們回答的很乾脆:「寧可領救濟金,也不要做這種粗活,更不想和外國人一起工作」。深究原因後發現,「階層意識」的觀念在英國仍根深蒂固,到餐廳打工端盤子,讓很多人覺得沒面子,因為那是社會低階層的人的工作。

持續惡化的經濟衰退目前已造成近200 萬英國勞工失業。內政大臣史密斯(Jacqui Smith)日前宣佈,將拒絕數萬名歐盟以外地區的勞工到英國工作,原因不難看出,是為了要保住英國員工的飯碗。如果失業人數再攀升,無疑將重挫工黨政府在下次大選勝選的機會。

隨著經濟衰退、英國「錢潮」消退,英鎊走貶後的「利基」也進一步大減;加上東歐地區的發展機會增加,英國對東歐勞工已不再是魅力無邊的淘金天堂。

失去大量的東歐廉價勞工,英國可能面臨嚴峻的挑戰,包括:大批農作物因缺少工人協助收成,榖物蔬果腐壞;政府承諾新建300 萬戶住宅將跳票;2012年倫敦奧運恐怕無法如期完工等。

面對這種情勢,英國政府不僅要培養本土技術勞工來因應,根本之道恐怕還要加強教育和灌輸人民「職業無分貴賤」的正確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