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

【香江城語】沉「稅」的中國(二)

【大紀元2月11日訊】中國的稅收與其經濟結構一樣扭曲和缺乏公正性。十多年來,中共財政總收入增長一直快於GDP增長約一倍。其實除了「稅」之外,還有各種「費」,另外就是來自國企的利潤。2008年全年政府總收入預計高達11萬億,佔折舊後GDP約一半,其他各國僅能望其項背。中國公民人均收入排在世界100名以外,稅負卻名列前茅,同時他們繳納的稅為自己帶來回饋亦是最少,內地政府實際支出中,只有約兩成用於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公眾福利等。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內地居民竟不知自己是納稅人,也不瞭解多少錢由自己銀包流入政府金庫。

龐大的收入,相當低的福利開支,中央及地方財政仍然出現巨大赤字。收入去了哪裏?赤字從何而來?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稅收的利用。有報告顯示,自1978年改革開放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共的行政管理費用激增87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曾撰文指出,2004年,內地公車、幹部出國以及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三項總開支,高達9000億元以上,接近當時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北京檢察院官員曾向英國BBC透露,自90年代中期以來,近2萬貪官外逃,攜帶贓款達8000億元,贓款主要來自土地開發、稅收、城建工程、金融機構貸款等。另外,用以維持高壓管制的隱性行政開資亦龐大得驚人。例如用以監視網絡,連接全國和地區保安機構的金盾工程,耗費至少60億。中共黨務活動的大部份經費亦從國家金庫中支出。這些額外開支令財政不堪重負。

其次,徵收過程中消耗巨大。中國是全球稅收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1992年,美國的稅收徵收成本占稅收收入總額的0.58%,日本為1.13%,中國這一指標近年來已接近8%(實際恐怕還不止這個數)。換言之,去年的6萬億稅收中,約5000億還未到國庫已經被稅收機關消耗。這個數字尚未包括民間為繳稅付出的高額成本。權力鬥爭之下,1993年中共政府分設國稅與地稅兩套徵稅機構,浪費大量資源,而且由於制度與人為的因素,兩套機構相互搶稅、重複徵稅情況嚴重。

還有,經濟畸型發展,投資決策失誤也令國庫大量失血。世界銀行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中共政府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浪費及經濟損失大約在4000億至5000億元。在追求數量、追求表面政績的經濟模式下,許多重要建築和公眾設施普遍只能使用30年左右,距離中國民用建築設計所要求的「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建築為50到100年」相差很遠,耗費了大量的資金與環境資源。

中國財政預算的制定和執行都是財政部門,毫無監督和制約可言,財政支出無需向任何人交代,極不透明。對於民眾納稅人的身份也盡量「低調處理」,導致許多內地居民對自己究竟交了多少稅,作為納稅人有什麼權利,了解很少。內地個人所得稅是由企業直接從薪水中扣除,不再另行核算,而購物收據鮮有將政府所徵收的那部份金額單獨列出。納稅人稅務知識的薄弱,無形中也增添了中共政府揮霍資源的空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納稅,每個人都應該了解納稅人的權利,清楚所交稅項的去處。◇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