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蘊(上)

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

華夏文化是神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人文精神的核心,在傳統文化中始終佔主導地位,對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意識等各領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是以「天–人關係」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問題,它是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傳統理念的思想源泉和歸宿。「天人合一」的內涵博大精深,史料中記載的包含著如下內容:

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

在古人的眼裏,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間萬物瞬息萬變,唯有天道永恆不變。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揭示出宇宙中萬事萬物都要遵從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運行規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闡述了為人處事原則,即人們的行為應該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與天道自然相統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會歸從,也才能夠長久。

《中庸》上說:「蓋天之生人,既與之氣以成形,即賦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則為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則為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事萬物之理無不統於其間」。這裏說道無處不在,在天為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在人則為人道。把天道的元亨利貞即生長遂成與人道的「仁義禮智信」五常直接統一起來。

同時還認識到,人在其後天的行為中,只有專執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順應天道而昌,只有順應自然法則,愛人愛物,才能達到「天地人」和諧一體,才能得以生生不息。《禮記》中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漢代的董仲舒說:「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些都是古代善為道者的準則。

這裏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絕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諧,而絕非人定勝天。高度理性自覺的在嚴格遵循「天之道」、「輔萬物之自然」 的原則下,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以德配天」、與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確表達。從這裏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從開始起,就與道德的問題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維護真理和道德是人的使命和責任。

二、天是可以與人發生感應關係的存在

天人相應,天人相通。古語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善言古者,必驗於今。善言氣者,必彰於物。善言應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變者,通神明之理」。從這一理念出發的傳統文化表現為重道、重神、重德、重和諧。

《莊子.達生》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宋代張載在《西銘》中寫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渾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是說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宋代程顥明確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天地萬物本為一體,而「仁」一以貫之。

古人認識到「天人」是個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聯繫和對應關係,天象的變化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史記.樂書》中說:「天與人相通,就好像形與影、氣的關係,做好事的人,天報以福;做壞事的人,天報以禍。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講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當像天行動,人君至誠的心能感動皇天,使陰陽變易;如果人君逆陰陽,背天心則會有災異發生,這是皇天對人君的告誡」。

因此歷朝歷代都非常重視觀察天文、天象,不僅用來計算曆法,而且用來觀察人間的變化。歷史上許多先知、先覺和高人都能通過觀察天象,預知世間大事的發生和朝代的變遷,如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還有一些天文星像專著如《五星佔》、《史記.天官書》、《天文志》、《五行志》等。天人感應,對應關係,因果關係,如影隨形,明智之士當選擇以趨吉避兇。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 (shown)中國古人認為,五行是產生自然萬物本源的五種元素,一切事物的來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並與天道自然運行的五行法則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 (shown)中國古代對物質的認識基本就是「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這五行構成了宇宙中萬事萬物...............
  • (shown)「和」表達出和睦、和諧、和平、平和等思想觀念,是傳統文化的精華和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
  • 君子為什麼能「溫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為君子「志於道」。本篇是講「為政」的,君子「溫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還不夠,所以本章強調了第三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樣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暢通。
  • 夏至是節氣的重要標誌,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節氣的中點(從冬至算起),夏天的中點,也是盛暑之至,陽氣之極。還有「古人不賀夏至」,這是為什麼呢?展現什麼中華文化哲學,給我們的當下生活什麼啟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讚美子貢為「瑚璉之器」,以宗廟裡用來盛黍稷的貴重禮器為喻,稱許其堪為大用之才。那麼「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遠境界?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