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物

【社區人物】黃雪娥以中國結 結緣美國

【大紀元12月3日訊】清末時中國結失傳,全靠這些傳播中國文化的「巧手」使中國結得以生生不息。

黃雪娥雖不是藝術家,但她的中國結作品讓行家也想珍藏。她不以專家自居,然而身邊總是圍繞一群想拜師學藝的人。如今,黃雪娥用心打造的中國結讓她桃李遍及台灣和美國。

幫同學「做作業」

黃雪娥在台灣的小學當代課老師時,選擇中國結作為教師課外進修。學做雙聯結、鈕釦結、萬字結。同事常做不來,於是紛紛請她代工。她藉此機會琢磨技巧,在才藝班啟蒙後,就自學中國結。

中國結基本上以一條線穿梭製成花樣。黃雪娥說,看說明圖學習很困難,最好有老師指導,學會之後再參考書籍比較容易。按照做法練習只能做出一個型。她透露,中國結的功夫在調整修飾的本領。

調整時需從線頭隨著花樣調整到線尾,使每個結和空間均勻,兩邊才能對襯。如果在修飾過程中被打岔,往住因縱橫交錯的構造而調錯方向,又要從頭開始。黃雪娥說,耐心是學中國結必備的工具。

欲速則不達

黃雪娥學習時不急著做完成品。她反覆練習,做了拆,拆了又做,直到熟能生巧。因此,其作品顯現深厚的基礎。

中國結加色時,可用兩條線打同一個結。做好後以小鉗子拉緊防止鬆脫。再以打火機燒線尾以免線頭鬆散。黃雪娥通常把多餘的線再織進圖案中,使作品更紮實。成品可以膠水定型。

中國結用棉、尼龍、或絲製成的線。粗線比較容易掌握,而細線的成品小而精緻。表面越光滑的線越難拿捏。

從中國結到串珠

除了傳統的擺飾,中國結和墜子、珠子搭配,可以做成項煉、手環、髮飾。黃雪娥曾做過30個珠子的小球,再以這些小球做成的大球當墜子做中國結。前後費時40多小時。

她用養珠穿項煉。由於養珠大小不一致,因此將養珠按大小分類,先穿小的珠子。穿到三分之一時,逐漸穿大珠子,然後再用小珠子。如此珠子大小左右對襯,佩戴時最大的珠子在前方。

黃雪娥以不同材質展現作品特色。她用閃閃發光的水晶珠做成三公分的小皮包掛飾。看起來光彩奪目,非常討喜。

廣結善緣

黃雪娥認為精雕細琢的中國結成品當藝術品欣賞才是。她以中國結為禮物送人。有時受禮的人想多要幾樣而不好意思,於是向她請教作法。有人藉此讓黃雪娥邊指導邊幫忙做。有人是真心想學習。

黃雪娥在台灣教學生做聖誕樹系列,在美國也有不少學生。但她不收學費,學生只購買基本材料。名氣越傳越大時,聖荷西的中文學校請黃雪娥教才藝班。她都有教無類。學生不分國籍,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她常教聖荷西老人中心的耆老,其中包括一位80多歲的美國老太太學做盤長結。

有一天黃雪娥送水晶皮包掛飾給一位多年不見的老同事,這位70歲的朋友表示有興趣學習。她們拜中國結之賜再續前緣。有一次,幾位年輕太太們在寒冬找不到地方,黃雪娥竟然答應在車內教她們做中國結。

結繩記事

古代的中國人以結繩記事來記錄時事。周易系辭下傳記載: 「上古結繩而治」。之後繩結逐漸成為裝飾。春秋時代(西元前6世紀),在銅器上可看到雙錢結。鈕釦結在漢代發起。清朝時宮廷內有專人做工藝。清末時政治不穩定,則逐漸失傳。

民國64年時,英文版的漢聲雜誌(ECHO Group)巧遇幾位老人仍記得結藝做法。次年漢聲雜誌介紹13種中國基本結藝。其中一位老人曾在清宮做工藝,他是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工友王正凱。對結藝感興趣的故宮學者陳夏生(Lydia Chen)立即求教。民國70年漢聲和陳夏生合作出版「中國結」一書。從此開創了中國結一詞。

欲罷不能

黃雪娥有VKH(Vogt-Koyanagi-Harada)眼疾 ,發炎時會嚴重影響視力。即使如此,黃雪娥對親朋好友總是有求必應。她曾幫中文學校做50朵玫瑰花,讓學生送給老師。經常因做中國結而□寢忘食。

中國結能由一條平凡的線,搖身一變成為複雜而神奇的飾物,這正是黃雪娥和她的學生樂此不疲的原因。◇



黃雪娥佩戴親手穿的養珠項煉,手持大珠子做成的水果。(王雪玉提供)



雙聯結作法。使用雙聯結連接兩條繩子時相當牢固。(黃雪娥繪製)



黃雪娥佩戴親手穿的珍珠項煉。(黃雪娥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