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8)

儒學與西方哲學略考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

儒之成就,是人道之至極。儒雖有外在的動力在作用,但其主要的意識作用是靠自我:自我反省、自我修煉、自我約束。即是說,他思想他的思想,是意識對意識的作用。即將向外輻射的意識,收歸於我心中,也就是牟宗三先生說的「宗和的盡理之精神」表現。如用《太極圖》陰陽魚來表現,我則稱之為圓心學說。儒家是以我為圓心向外輻射來展現其人生價值的。

中國有不少學者,認為儒學(主要是秦漢以前的儒學)精深博大,具有新的生命力,完全可以適應人類現代化的發展。

以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余復觀、牟宗三、張君勵、余英時、杜維明、林毓生等為代表,將孔孟為代表的儒學用現代語言詮釋出來,人稱「新儒學」。這些詮釋,給人於耳目一新的感覺。

而中國有些國粹學者,對西方哲學一知半解,則以為西方哲學是講理性的哲學,是向外擴張的哲學,欠缺儒學內省的精神。他們以美國霸權主義為例,說美國是理性工具主義擴張的典型,這種看法,我以為只對一半。

西方哲學,雖然以阿里士多德的邏輯理論始建立理性哲學。但後來的哲學發展已很豐富,與儒學內省精神相媲美的哲學理論也不少。我們來看康德的哲學。他的《反思判斷力批判》就是由外向(《純粹理性批判》的認識論)轉而向內反省的。

他的實踐理性靜觀,對「道德律令」的自我約束,完全可以與孔孟的內省仁學相媲美,其內省的功夫是相當深刻的。我們從現代歐洲人的環保、人權意識就可以窺見到此種精神。

孔孟那種儒家哲學內省精神,早被近幾百來歐洲人發揚光大了,康德的哲學發展就是一例。他的「實踐理性」、目的論及審美判斷力,與儒家的心性學說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儒家講盡人之性,盡萬物之性,從而達至人與自然的和諧、完美。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臺灣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348頁)。而自康德以後,向內翻轉的哲學,也有更深入的發展。

像德國哲學家胡塞爾,他對事物懸而未決的意識還原法,將意識一層一層地剝削,尋根問底,把意識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這可說是對人理性的一個最有份量的反思。後來者韋伯、哈伯瑪斯等,對理性也做了嚴厲的批判。

中國的國粹們,以為西方哲學只講向外發展的理性,而缺乏儒家哲學向內發展的修身養性內涵,實則是大錯而特錯。現代的歐洲,正在實行孔孟之道的「天下之禮」的文化,可說是來者可追。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