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常識(三):平仄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470
【字號】    
   標籤: tags:

中國在沒有「公學」以前,小孩子都是送到「私塾」裡去讀書。私塾裡最基本的一個教學內容就是詩詞文章的基本功──對對子。從一個字開始,然後兩個字、三個字,直到七個字。一個大文學家曾經回憶起他兒時在私塾裡學對對子的情形。老師出「紅花」讓他對,他馬上就對「綠桐」,結果頭上挨了一戒尺,原因是「平仄弗調」,即平仄不調諧。「紅花」與「綠桐」在字面上是很好的一對,卻讓這看不見、摸不著的「平仄」給招了打。

中國古代把字音劃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其平聲包括了現代漢語的陰平和陽平(即第一、二聲)兩個聲調。因此現代漢語的四聲沒有囊括古代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而其中的入聲字在許多方言和現代普通話中已經被「消化」到其它各聲裡去了。除了一些方言裡還保留了入聲字以外,現代普通話基本上沒有入聲的讀法。

但我們講平仄只是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為一種調節詩詞音樂感並使內容和形式更加和諧的一種手段,因此我們在這裡盡量把四聲的問題放到一邊,只要能把平和仄(也就是聲音的高和低)這兩大範疇弄清楚就行了。

為著這個目的,我們不妨對平仄作如下簡單的規定:凡是現代漢語中讀音聲調為陰平和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字,就算平聲字,其餘的就算仄聲字。這樣一來人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斷一個字的平仄了,即使對普通話聲調不熟悉的人,只要手邊有一本標有普通話讀音的小字典也就足夠了。

現在我們就用這個標準來實地判斷一下詩歌的平仄:

例1:

秋浦歌(李白) 平仄結構

白髮三千丈, 平仄平平仄
離愁似個長。 平平仄仄平
不知明鏡裡, 仄平平仄仄
何處得秋霜。 平仄仄平平

例2。

絕句 (杜甫) 平仄結構

兩個黃鸝鳴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鷺上青天。 平平平仄仄平平(註:「一」字為古代漢語入聲字,屬仄聲)
窗含西嶺千秋雪, 平平平仄平平仄
門泊東吳萬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

觀察一下這兩首小詩的平仄結構,就可看出它們的第一、二兩句的平仄基本上是相反的,第三、四兩句也是一樣;而第二和第三兩句偶數字(即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又是相同的。這不是一個偶然現象,它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對」和「粘」在格律詩裡的具體運用。

在格律詩的平仄結構中,關鍵的位置是在五言詩的第二、第四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二、第四、第六三個字上。五言詩的第一、第三兩個字和七言詩的第一、第三、第五三個字,無論它們本來安排的是平還是仄,作者都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更改,但關鍵位置上的平仄安排就不能隨意改變。把這個規律總結為通俗的口訣,那就是一般人常說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現在用這個口訣回頭查一查兩個例子中的小詩的平仄結構(只查二四六),就會發現,每首詩的第一、二兩句和第三、四兩句的平仄是相反的,而第二、三兩句的平仄是相同的。如果兩句詩在關鍵位置上的平仄是相反的,就說它們是相「對」的;如果是相同的,就說它們是相「粘」的。這就是格律詩的平仄規律中「對」和「粘」的基本含義。至於一首詩中哪些句要「對」、哪些句要「粘」,我們要到以後才能徹底解釋清楚。現在讀者不妨用上面講到的概念作一點練習,積累一點感性的認識。

練習:仿照上面兩例的樣式,寫出下面詩歌的平仄結構,並注意檢查每兩個相鄰的句子,看它們是否相「對」或者相「粘」。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答人
太上隱者

偶來松樹下,
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曆日,
寒盡不知年。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一次練習的參考答案: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改作長短句

黃河遠上,
白雲間一片。[注1]
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注1:「間」字聲調和意義改變了)

另一改

黃河遠上白雲,[注2]
間一片孤城。
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
楊柳春風,
不度玉門關。

(注2:「黃河遠,上白雲,」意義又不同)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長短句

遠上寒山,
石徑斜白雲,
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
楓林晚霜葉,
紅於二月花。

──摘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集是由孔子刪訂的《詩經》。它由「風」、「雅」和「頌」三部分組成…
  • 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寫起字來一個接一個地沒有間隙,因此讀一篇文章時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斷句」(找出從哪裡到哪裡是一句話)。
  • 「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此詩是白居易對自己前半生經歷的反思;那種徹悟後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態。人生的歷程,在學習和經歷中成長,通過讀聖賢書,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處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為題材的詩古來有很多人寫,如何切入是關鍵。楊花為什麼能獨得東風意呢?因為它身輕啊!它沒有那麼多執著和負擔,沒有那麼多牽掛;所以春風(東風)就能帶著它們飛呀飛,它們如雪花飛舞,向著晴空向著陽光飛行,再也不回來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實,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對待所謂的「不如意」才是關鍵。杜甫通過觀賞春天的美景,與春光做了個約定;「傳語風光共流轉,暫時相賞莫相違」如果到哪裡都有美麗的春光陪伴,那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 隱居獨修之人,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並去掉它,就無法隱居,也達不到修煉的效果。所以我們來看一看,王維是如何排遣這種「寂寞」之情。當「寂寞」難耐之時,就走出房間,「蒼茫對落暉」。雖然是「人訪蓽門稀」,但作者卻認為自己有松、鶴為鄰(鶴巢松樹遍)。
  •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其中的「(仙)鶴」借指賀知章。言外之意是說,您將來在仙界中自在逍遙,什麼時候能飛回來紅塵探望我們啊?因為宴會有皇帝在場,賀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輩,所以李白這首詩用詞用典都恰到好處。
  • 宋‧陸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一千五百年間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灘聲似舊時」。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