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職場

溝通有這麼難嗎:繞著地球做生意

「溝通」,有這麼難嗎

在資訊流傳遞過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資訊完整、精準的傳達到價值鏈的每個環節上,但許多公司的盲點在於:「明明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把訊息傳遞出去而已,有這麼困難嗎」?

朋友有次很沮喪的來找我(好像不沮喪的朋友都不會來找我),在他描述事件的過程中,「你不懂啦!」、「跟你講也沒用啦!」、「你不要管啦!」這些字句不斷的出現,但他不是與我討論他的親子問題,而是他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時的遭遇。

原來,他們公司內部的研發團隊與海外市場業務團隊,最近為了某項大型標案吵得不可開交,由於標案產品型態特殊,海外團隊在與客戶溝通後,回頭要求研發團隊,必須要配合客戶規格需求更改產品設計,一次、二次、三次,到了第四次,研發團隊忍不住開罵了:「能不能一次講清楚要改哪裡?不要這樣一直改來改去,浪費我們時間,客戶就一定是對的嗎?這個產品原本就不應該這樣改啊!」這些抱怨聽在身處前線的業務團隊耳裡格外刺耳,當場就不甘示弱的吼回去:「你們懂什麼啊?根本不懂,跟你講也沒用啦!你就不要管我們怎麼做生意,只要把產品改好就對了!」

類似這樣的狀況,在許多的公司中一點都不特別,幾乎是經常性的上演這樣的戲碼,差別只在於衝突爭執的嚴重程度,以及最後有沒有把生意做成而已。

這樣的差別,其實在於公司就其所擁有的價值鏈中,資訊流的傳遞是否具有效率、有品質,簡單的說,就在於是不是有真正的「溝通」。

這不是真正的溝通

問題出在哪裡?事實上,問題就出在「溝通」二個字上,不論是有「溝」沒有「通」,或是有「通」沒有「溝」,都不是真正的溝通,更不可能是有品質的溝通。

有次,我的同事氣沖沖的跑進辦公室,大聲的抱怨著:「真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不會變成一隻聰明的神牛啦!」很熟悉的場景吧,不論是公司總部與分公司,或海外據點與當地通路商夥伴之間的資訊傳遞上,常常會出現類似的抱怨與責難。

基本上,價值鏈是由各個不同功能的環節所組成,而不同環節的運作方式、文化背景、利害衝突可能各有不同,而這些差異就有可能讓資訊流在傳遞過程中,出現資訊被扭曲、傳遞不完整的狀況。

舉例而言,在許多公司中,最常見的衝突,就在於不同部門間的本位主義,如同是價值鏈環節之間既有的利益矛盾,例如,財務部門經常抱怨,業務團隊只懂得做生意要放帳,卻不管最後帳是不是收得回來;產品研發部門永遠都覺得自己的產品做得最好,賣得不好就是業務團隊不夠認真;在海外的業務團隊總是認為,總部只知道要求業績,但卻不識民間疾苦,沒有提供當地市場需要的支援;就連通路商夥伴都會抱怨公司,好賣的產品備貨太少、難賣的產品卻塞貨太多。

對公司而言,價值鏈上的所有環節利益,應該是一致的,但是在很多時候,往往會因為資訊流傳遞的品質出了問題,而造成了價值鏈環節間的矛盾衝突。像放帳這件事情上,財務與業務部門的利益是一致的,就是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提供財務支援放帳,讓業務有機會越做越大,但重點是在沒有效率的資訊流中,就會出現各個部門只聽自己想聽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讓整體訊息的完整度與精準度大打折扣,明明講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但各個不同環節解讀出來的訊息,卻可能是片斷的、甚至是天差地遠的。

所以,當公司發現,在價值鏈的資訊流傳遞過程出現問題時,應該思考的是:「你聽得懂我在說什麼嗎?」

在台灣早期的綜藝節目中,很流行玩一種喝水傳話的遊戲,參賽者必須口裡含著水,從第一個人在見到紙條上的內容後,依次傳話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個人如果能說出一樣的內容才能過關,由於過程中,參賽者講的話往往是含混不清的,所以,傳到最後一個人時,所說出的答案,常常與第一人的內容,風馬牛不相及的,是那種標準「貓在鋼琴上昏倒」的答案。

在國際市場價值鏈資訊流傳遞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同樣的狀況,那麼,昏倒的就不只是貓了,而是價值鏈上的所有環節,而因為資訊分享傳遞出現誤差,在實際執行時自然就是東缺西少、漏洞百出。

除了開放更要聆聽!

因此,所謂的「溝通」,就要有「溝」,更要有「通」,要建立起一套資訊流傳遞的機制,這就是讓資訊流可以順利傳遞流動的「溝」,但是有了機制還不夠,因為機制是死的,而流動的資訊是活的,如果在資訊流傳遞的過程中,不同環節之間,無法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溝通,那麼就會變成只有「溝」、而沒有「通」。

對公司而言,要想讓資訊流傳遞順暢,就是要選擇大家都聽得懂的語言。也許會有人認為,在開發國際市場業務的過程中,大家共同的溝通語言應該就是英文,只要大家的英文程度都很好,就應該可以溝通無障礙。

但有趣的是,很多問題不是出在真正的「語言」問題,而是每一個環節是否讓資訊流確實精準的傳遞到其他環節手中,也就是說,在資訊流傳遞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扮演的角色,絕不只是自己聽懂就好了,重點是要確定其他人也聽懂同樣的訊息。

要確認讓其他人聽懂,關鍵不只在於要怎麼「說」,而是在於「聆聽」(Listen),因為在很多「有溝沒有通」的狀況中,常常是,不想聽、也懶得再講。

有位朋友就曾這樣跟我說:「我真的對那個團隊失望透頂,跟他們講什麼都聽不進去,他們講什麼我也不想聽,就算聽到不對的,我也懶得再講,反而他們也聽不懂,何必浪費我的口水。」

事實上,抱著這樣心態的人其實還不在少數,在很多會議上,有些主管的報告才剛起頭,就看見老闆揮揮手制止他不要再講了,可能是因為之前已經討論過、又或者是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個議案沒有新意、不值得再談。

但要注意的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情勢中,許多狀況是隨時持續變化的,昨天不能做的案子,不見得明天就不能做,其中有許多可能性必須要重新評估。

很多時候,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而讓資訊流的傳遞遭遇瓶頸。所以,「聆聽」絕對是確保資訊品質的重要關鍵,透過耐心的聆聽、鼓勵發問,就能夠更清楚的知道該如何傳遞資訊、有哪些資訊的傳遞品質需要提升,需要再講得更清楚,做到真正的有「溝」也有「通」。

私房心法:

1.「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但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是讓許多人盪氣迴腸的經典名言,但如果同樣的情形,發生在經營國際市場業務的公司身上,卻絕對足以釀成一場災難,因為,這代表了公司的價值鏈出了大問題,資訊流的傳遞效率幾乎癱瘓,才會出現近在咫尺、卻無法正確傳遞資訊的困境。

2.對公司而言,要讓資訊流傳遞順暢,除了要有船,還得要有方向正確的河道,才能順利渡行到目的地,而所謂的溝通無障礙,就是要有「溝」、而且能「通」,但要注意的是,隨著價值鏈拉長、資訊流擴大,既有的「溝」流渠道,也應該要隨之擴充或調整,如此一來,才能真正讓資訊流順利暢「通」。 @(本文結束)

摘編自 《繞著地球做生意:建立國際品牌價值鏈,從3億到150億元的實戰心法》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