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冥想

心能執靜,道將自定

《管子》為中國春秋時代政治家、哲學家管子的著作。漢朝學者劉向約於西元前26年為《管子》進行編輯。《管子》一書共86篇,大部分內容具法家的色彩,其他章節則揉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例如在〈內業章〉中就有最古老道教修行的記載。

〈內業章〉有一篇「心能執靜,道將自定」的短文,談到在靜中養生的問題: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將自歸。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內,其大無外;所以失之,以躁為害。心能執靜,道將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毛泄。胸中無敗。節欲之道,萬物不害。』

這裡管子認為:人的美好的生存,必定是由於能夠歡暢快樂。憂愁就會使心情失去正常的條理,忿怒就會使志意失去清楚的頭緒。心中充滿了憂愁、悲傷、喜悅和忿怒,道就沒有了存留的地方。有了愛戀和貪欲的私情,要把它靜止下來;有了愚蠢和紛亂的念頭,要把它改正過來。要去的不必強留,要來的也不用阻擋。這樣,幸福自然就會歸屬於你。道是自然到來的,可以順應大道的趨勢來調節自己。安靜,就能得到道;急躁,就會失掉道。靈氣在人的心中,一忽兒來,一忽兒去;細小時,小到內部不能再有任何東西;廣大時,大到無邊無際。靈氣所以會失去,那是急躁造成的損害。要是心能保持平靜,道自然就會安定下來。得道的人,和氣從肌肉紋理中蒸發出來,從毫毛細孔中排泄出來,周流全身,心胸便不會鬱悶敗壞。如能實行節制貪欲的道理,萬物就永遠不會給他造成損害。

一個人能靜到什麼程度就是他這個人心性所在的層次,在打坐中若能靜下來,拋開世俗中一切憂患煩惱,不再紛紛擾擾的東想西想,這個人的層次就已經是很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