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3-1)

人生之困境

康德的「物自體不可知論」有如一顆重鎊炸彈,在哲學界炸得人頭暈腦脹,後世的哲學家都想突破康德這個「不可知論」。

黑格爾用「否定之否定」來解決,宣稱取得了「絕對精神」;而謝林則走向神祕主義;叔本華則用取消「生命意志」 來找出這個「物自體」……康德的「物自體」及他提出的「四大悖論」,給人留下兩大哲學難題:一是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二是人是否可以獲得絕對的自由?

由於康德的批判哲學已指出理性哲學的侷限性,認識須依賴於經驗才有所發展,這就使人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是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天性得不到滿足;二是人類靈魂游離於表象世界而無處歸宿。

在西方哲學界,除少數的唯物論者外,基本上都承認上帝的存在,但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既拿不出知性的理論證據來。要麼說上帝的存在是自明的,是不須要知性證明的;要麼說上帝是超感知的存在,理性經驗不可能抵達祂的彼岸。還有的說上帝是無限的無限,是荒謬。

這些說法,都很玄,讓人如掉入五里霧中。這就如我說有一個張三存在這個世界上,但他長得怎麼樣?在那裡?我不說,我心中知道他的存在。這種不能用事實證明的說法,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心靈感印」。但心靈感印是屬於個體的,它怎麼成了具有普遍價值的真理?

正如非洲的拜物教,古埃及、古希臘的多神教,他們膜拜時,當然也有心靈感印,那他們也說他們的神是普世真理。這就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如當今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教世界的對立,情形就是宗教信仰不能用知性經驗去證明,一用知性經驗,就會出現二律背反,出現宗教的對立和爭論。

就如康德所認為的:實踐理性的道德律令不能滲入經驗,滲入經驗就會出現二律背反。但人生活在這個感知的世界上,這個道德律令不可能不回到人間世界實行,否則它就失去意義和價值。那麼這個道德律令既然不能滲入經驗,它高於理性,人又如何定出它的律令呢?又如何界定它的德行標準?回過頭來它又轉換成是人為的,即又滲入理性經驗。

西方哲學家運用知性、理性,對哲學進行洋洋瀟灑的論述,但遇到抽象又抽象的天——這個無限的天,或說神——上帝,他們就無能為力了。有的回歸到感覺主義;有的轉向到神祕主義;有的乾脆回到自然主義;唯物主義者則乾脆否定有神的存在,用物質來代替一切。

我們看看哲學家的困境:康德:「物自體不可知」,雖不可知,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存在。這個「物自體」後面的存在,就是上帝。上帝是存在的,但用理性不可能證明祂的存在。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展中,最終成為「不可知之知」。(《中國哲學簡史》387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我們知有一個不可知之的「物自體」或說上帝,但只是理性的推理、判斷出來的,用具體的事實證明則不可能。這話好像說了但好像又等於不說。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