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采風

話說京城:極盡繁華大柵欄

「大柵欄」是京城最古老繁華、且又別具一格的街市,家喻戶曉。有這條街道約300米長,東起前門大街,西抵煤市街,狹窄的街道兩側佈滿了各式各樣的店舖、商號,街道上人頭湧動,終日熱鬧非凡,可謂「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

  

大柵欄街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而興旺於清代,距今已有近500年了。大柵欄在明代原稱「廊房四條」,由於這裡是前門外 通往南城廣安門一帶最方便的交通要道,是以明永樂遷都北京後,為了鼓勵發展商業,在前門外修建「廊房」作為店舖,廣招商家,設立市場。到了明朝中期時,這裡已經成為一條較為繁華的街市了。

  

明弘治年間,由於天災人禍,很多流民湧入京城,給京城治安帶來壓力,所以官府要求在內城大小街巷設立柵欄。後來,清兵入關建立清朝,將漢人和商人遷到城南,並且在京城大街小巷及胡同立起約1700處柵欄,早晨打開,晚上掌燈即關閉。而在「廊房四條」東西兩面所建的柵欄十分高大,久而久之,人們就將此處稱作「大柵欄」。

  

雍乾時代,為避免漢人和旗人之間的衝突,在把漢人遷到南城的同時,下令內城皇城附近除了一些店舖商號外,其他娛樂性質的如戲院等全部遷到前門之外,內城所居的人如想看戲,也得出前門到大柵欄。那些王公顯貴、富商大賈常到這裡看戲,大柵欄一帶漸漸成了商業繁榮、弦歌不絕的熱鬧場所。

  

清代乾嘉時期,大柵欄為主的前門一代,商業及其繁榮,這裡店舖林立、商賈雲集,小商小販推車擺攤,沿街叫賣,整日裡熙熙攘攘,人流不斷,有「繁華市井何處有,大柵欄內去轉游」的美譽。大柵欄街道兩側各種店舖多達120多家,吃穿日用,應有盡有,其中包括許多著名的京城老字號,如同仁堂、瑞蚨祥、馬聚元、內聯升、全聚德、月盛齋、都一處、正陽樓、六必居等,可以說是大柵欄的鼎盛時期。老北京有一句民謠:「頭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踏內聯升」,就是指大柵欄。

  

舊時的京城,「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慶賀上元佳節」。因此每當正月十五,大柵欄又是逛花燈的好去處,這裡家家店舖商號全部掛出各式各樣的花燈,五顏六色,繽紛多彩,整條街道如同白晝,街道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

  

1900年,庚子事變中,義和團放火燒燬了數千家大柵欄一帶的店舖,真是「大柵欄前熱鬧場,無端一炬燼咸陽」。不過,後來人們對這裡又進行了修復和重建。

  

大柵欄街道兩側依然保留著很多古老的建築,以及一些經久不衰的著名的老字號店舖,如同仁堂、瑞蚨祥、六必居等等,這些老北京們如數家珍的「老字號」 已經不僅是一種商業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種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象徵。@*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