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乞富不乞貧

果正
font print 人氣: 172
【字號】    
   標籤: tags:

佛陀住世時,比丘們每日出外托缽乞食,遵照佛陀的規定,次第行乞,一個個,一排排,無論人家施捨與否,都必須經過。

可是須菩提尊者,他的乞食方式則與大家不同,一離開精舍,他就與大家分道而行,一個人威儀齊態,行止安詳的去乞食。

大家不久注意到,須菩提總是只撿富家的門去,而那些凡是他知道生活拮据的貧困人家,決不前去托缽。無論多遠的路程,他都不辭勞苦,否則,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行乞。

有一次,一位比丘向他詢問,“尊者,您乞食一貫捨近求遠,不會是看不起那些貧窮的人吧?”

“哦,我發願不向貧苦的人乞食,是因為貧苦的人家,自己生活都難以維持,有時是心有餘,但實在是無力幫忙,即使是有一點食物,我也不想增加他們的負擔。而富人則不同,區區一食之施,在富者是無所謂的。”

“你不會對美食有所執吧?”比丘又帶著嘲笑的口吻加了一句。

須菩提溫和的向他解釋道:“如果為了好吃,我們也不要出家修行了。”

那位比丘聽了此話,也無話可說了。

在僧團中,與須菩提恰好相反的是大迦葉尊者,須菩提乞富不乞貧,而大迦葉是乞貧不乞富。有一次,須菩提提問大迦葉:“你乞食的態度和我正好相反,我很無禮的請求你告訴我原因好嗎?”

“尊者須菩提,”大迦葉解釋道,“我們是出家的沙門,受人供養,是給他們增加福慧的機會,我們守道行法,這就是人間的福田,我向貧窮者乞食,給他們將來的福報,免除今後來世的貧窮,而富人的福多,也許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須菩提聽了,點點頭。他不強人同己,只是說:“佛法多門,個人以己之悟去奉行佛陀的教示。”

佛陀說:“真正的乞食法,應該是不擇貧富,不分穢淨,嚴肅威儀,次第行乞。”

其實,無論窮于富,一旦來到這個世間,就都一樣的苦,只是受苦的方式不同而已。惟有修煉得道,才是脫離苦海的唯一的途徑。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奇的是,人們卻沒有聽到他使用斧子、鑿子等工具的聲音。
  • 五百比丘們也深覺慚愧,原以為愚癡者,竟是這樣一位證得果位的覺悟的人。
  • 通常,供養多了,物質生活過得豐富,反而妨礙修道,不過,在羅侯羅看來,這些身外之物拖累不了他,凡是有供養時,他總是轉贈或與大家分享。
  • 你所希望看到,聽到的是人情、人性的事。而法理有時是不能順著人性的。把人性淨化,與真理相應,那才是最要緊的修行。
  • 佛陀想:在我說法時,比丘們已失去了相互間的尊敬、謙讓,等我涅磐之後,他們將怎樣啊...
  • 究竟是自身的業力,註定婁沙迦在這最後的一生,必須受著長期的貧困,忍饑挨餓得因果報應…
  • 大石放在船中,不會沉沒,就象做大惡的人,只要一時念佛、信佛,佛法慈航,自然不會讓他墜落。
  • 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為主,當色身幻滅的時候,愛也隨之幻滅,如果你能看破無常的色身,那纏縛的愛執,也就隨之解脫了。
  •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長得最英俊的是阿難,他有莊嚴如滿月的面容,有清淨的如蓮花的眼睛。
  • 有意佈施的人,並不是窮人,那些擁有金銀財寶而不願施捨的人,才是愚癡的真正的窮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