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索

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2-3)

儒學與西方哲學略考

牟宗三先生在其「判教論」上判基督教是離教,儒、佛、道都能達聖、涅槃、至人而圓,是為圓教。但佛、道兩家是偏圓,唯儒家為正圓。我初讀時覺得有些費解:圓就是圓,何為有正、偏之分?真理就是真理,不可能有正偏之分。細讀之後,原來牟先生所說的,是質佛、道兩家不作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論,即牟先生所說的「創生」論。

儒家講生生化化、率性順天命抵達聖人境界而圓。而佛講「空、寂、清淨心」等來掏空自我,從而抵達涅槃境界;道也是講「損」、「無為」來抵達至人境界。這兩家都沒有儒的「創生」論,說明白點就是沒有儒家的入世哲學內涵——道德論。

但牟先生證得「聖人」境界時,與佛的「涅槃」、道的「至人」境界是一樣的,都是「無體」,即不可言,又不可以訓。他又引用古人羅近溪的話說,「真正仲尼,臨終不免嘆一口氣」,即依此義,說聖人之悲劇。」(《牟宗三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291頁)既然聖人境界不可言,不可以訓,那聖人是在無體、無象的「無無」(莊子的「自然之無有」)境界中。即是說,我們不能理解他。

那麼佛、道所言掏空自己、無思、無為方可進入涅槃或說悟道就不是什麼偏門而是正法了。以此說之,則儒家在征聖的路上所作的道德形而上學是多餘的。因為在作聖道時,必定要進入空無、寂然的狀態,不能有半點的存有論,你儒作那些道德存有論不是多餘的嗎?

道家說,「為道日損」,你偏偏不聽,要日日「學而時習之」,要「反求諸己」,要作「熊掌與魚」、「生與義」所欲求的選擇。到最後,你發現要抵達聖人的境界,這一切還是要丟掉,還是要損去,不得不作「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易﹒繫辭上傳》)的功夫。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叫做「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固莊子批評儒家自作多情、為「天刑」所累是有道理的(見《莊子。秋水》篇,引自《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版,266—289頁)。後儒們將先前聖人所說的「天道」與人的道德論混攪在一起,索性而論,做的就是朱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心」的功夫。實則這個功夫不是那個功夫,完全錯置了。

我們從《周易》所說就可以看出:乾坤成了後,就有了一陰一陽兩氣出來相蕩了。「一陰一陽之謂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沒有一陰一陽之道,乾坤就毀了,人世的一切就不能成立了。固我們這個地球的萬物必含有一陰一陽之性,包括我們人類。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