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政府該做田野調查 不是忙著騙人

【大紀元10月2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鄒景雯/特稿

針對兩岸ECFA,最近陸續有經濟部(中經院 )、中國商務部、勞委會(致理 )三個研究報告出爐,這三者全都採用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 )及一般可計算均衡模型,也就是方法論相同,但跑出來的結果實在差很大,總統府昨天說這是因為假設前提不同,那麼台灣公民必須正告政府:與其拿納稅錢去找蛋頭學者一再「拷打資料」,非拷打出自己要的結果不可,為什麼不根據中國的對案立即著手進行台灣相關產業的田野調查呢?

總統府與經濟部如此回答公共政策的態度,是誤以為人民的智商都跟他們一樣,也以為時空尚停留在老國民黨時代人民可以愚弄,一個合格的政府是不會這麼輕佻粗糙的。在資訊高度流通的今日,公民要檢驗的是這些假設前提的設定與真實世界是否密切相容,可不想聽為政者依據不同背景進行選擇性的強調,更何況只就貨品貿易,並未含服務業貿易與投資的評估過於片面,這種手法,還是留在象牙塔裏面自己玩吧!

以馬政府自去年開始大嚷小叫的「東協加一」為例,從中國商務部針對石化、紡織、汽車零組件、機械四項產業的進口來源與比例的統計資料看來,除了泰國在機械一項略多於台灣外,東協的其他九國哪一個在輸出中國的前列排名之上?一個兩地產業結構根本不同的事實,被刻意掩蓋,誇大台灣即將被邊緣化,完全違背談判原理,存心何在?

很明顯,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韓國與日本,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台灣還有時間沉著籌謀對策,絕不是像馬政府現在這種尚未上馬就急著抽鞭的倉皇雜亂,到底在急什麼?很難不啟人疑竇。

經貿單位強辯ECFA創造的效果與台灣簽署FTA是一樣的,問題有這麼簡單嗎?至少政治效果截然不同。中國是當前唯一對台有領土野心的國家,透過經濟的外部性效果來達成政治目標,是對岸的必然之舉;然而我們與美、日、歐盟簽署FTA,不會有這樣的情況,外部性效果自然也不會出來,這二者可以等同嗎?

尤其,政府和各國洽簽FTA的進度如何?為何拿不出東西向人民報告?這二者若不同時並進,成了單翼殘鳥,ECFA就根本不能簽。連中經院自己的報告都說ECFA會造成對美日歐貿易的排擠作用,試想貿易量驟降後又何來FTA需要性升高?所謂ECFA簽後,FTA就會「解套」的官方說法,更無必然邏輯關係,中國何時承諾過?

說穿了,整起ECFA的設局,不過是國內少數特定產業想向中國超前取得優於WTO的待遇罷了,問題是台灣目前給中國的條件是低於WTO規範的,我們還有二千多項產品對中國設限;馬政府的躁進說明政策實際上是專為少數財團「服務」,現在中國起而呼應,以對岸特殊的政商型態,利益集團背後無一不是太子黨,這國共兩黨要搞什麼玩意,廣大人民還不明白嗎?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