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造化與心性修養──

天人合一的樹石藝術

文/王懿德 圖片提供/高雄市樹石藝術協會
font print 人氣: 27
【字號】    
   標籤: tags:

觀賞樹石藝術,可以看到創作者感受自然,領悟人生的巧奪天工,還能讓沉澱心靈,陶冶性情更可以變化氣質與提高品德。

在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中,人與自然是本然的一體,造化的真理蘊含在自然萬物之中,也體現在人修心養性之上。

領略造化之道 怡然自得看人生


金牌獎,雅石,33×17×16,謝進興。


總冠軍,(入選全國展),真柏,85cm,Junaperus chinensis,張淑芳。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小品成組,Mini-sized bonsai,壽娘子 18cm 黑松 刺蔥 櫸木 翠米茶 磯山椒,洪煥鐘。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福建茶,91cm,ehretia microphylla,蘇子欽。


銀牌獎,雅石,22×30×15,余福松。


席飾,金牌獎,李氏櫻桃16cm Muntingia calapural;壽娘子16cm Permna obtus ifolia;福建茶21cm Ehretia microphylla,吳峰州。


金牌獎(入選全國展),榕樹,90cm,Finus microcarpa,楊正雄。


銀牌獎,雅石,28×8×8,張明乾。


銀牌獎,福建茶,96cm,ehretia microphylla,黃清全。


銅牌獎,黃槿,上下80cm,Hibiscus tiliaceus,吳峰州。


銅牌獎,雅石,42×13×23,吳其崑。

一株蒼勁的五葉松、一塊嶙峋的奇石、一片意境的悠遠,都是心靈昇華的感動。欣賞樹石藝術,讓人彷彿置身自然,體驗造化。欣賞者可以看到創作者感受自然,領悟人生的巧奪天工,還能讓沉澱心靈,陶冶性情更可以變化氣質與提高品德。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在林木蒼鬱,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中,追求道德的提升,探究人生的真諦。寄情山水讓人領會山水之樂,更能領略造化之道,進而超脫人生順逆,怡然自得看人生。

陶淵明棄官歸隱,寄情於自然山水返璞歸真,他在《歸園田居》中提到: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

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

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裡

復得返自然

在自然中他能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美,更讓他領略一生樂天知命怡然自得的價值。

《中庸》提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造化的真理就是「性」,依循造化真理「性」而行的生命就是道,領略天命成為道就是教育的本質。

那如何領略天命呢?「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人由書中探尋真理,也有人在大自然中領略造化。古人云:「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大矣造化功,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當人寄情山水,與大自然融成一體時,即可修心養性更能領悟大自然蘊藏的道理。
觀賞樹石盆景 體驗造化之美
樹石藝術既是自然景趣的演譯,又是造化之理的再現,欣賞樹石藝術時,無須登山遠行,山水情趣盡然歷歷在目。欣賞玉山圓柏盆景,不需要攀登玉山,即可欣賞玉山圓柏曲折盤桓狀、常綠優雅的樹姿,更可感受在高山峻嶺上,寒風侵襲,玉山圓柏順應環境考驗,堅韌的迎向未來。欣賞奇松怪石盆景,猶如登黃山,看盡古樸蒼勁曲的松樹與歷經歲月洗鍊的奇石,讓人感受到人在天地悠悠中的渺小。

樹石藝術將大自然的造化重現盆景之中,人欣賞樹石盆景,就等於置身在大自然中,遨遊造化之功,領悟天地之理。難怪蘇軾以「試觀煙雨山峰外,都在靈台一掌間」來形容樹石藝術的感動。

觀賞樹石盆景,即時體驗自然造化之美的再現。這種美體現在雅石的形狀與意涵;也體現在樹形樹姿的展現;更體現在創作者的創作技巧與心性修養。易云「道形而上,藝成而下」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術是道德心性的具體展現,唯有真正體悟自然之理,才能真正觸動觀賞者,在心靈深處引起共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住台南縣新化鎮唪口里,現年83歲的退休軍人馬景壽投入樹石藝術盆栽已30多年,他鐘愛樹石跟一般人最大的差別,是他把樹石之美當作中國固有文化,以老莊哲學觀點取得樹石的自然,不採人工雕琢,並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豁達人生觀,從樹石世界看人生。
  • 舍維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不僅僅是一座雄偉的城堡古蹟,更是一座實實在在的家庭住宅。這座城堡座落在法國中部羅亞爾河岸的一個美麗山谷中,是一個活生生的博物館,展示著過去法國家庭生活的樣貌。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