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說詞反覆 就是不敢辯論政策

【大紀元7月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曾鴻儒/特稿

蘇花替原來只是「政策」,但吵嚷十幾年的蘇花高難道就不是?政策如果是對的,何需政府如此辯論、捍衛?

政府與花蓮人一樣清楚,不管怎麼稱呼,這幾天大家說的,都是一段十八公里長、經年累月因坍方而中斷的路,如果這段路環保爭議如此大,為何一定要蓋?如果真的非蓋不可,為什麼沒人敢為花蓮人、為這段路大聲辯護?

從頭到尾,政策脈絡再清楚不過。國工局其實早在新政府上台前就有了「蘇花高變身蘇花替」的構想;新政府5月上台後,6月初就向交通部長毛治國簡報,並獲得毛治國認可,除了呈報行政院,還在上月12日將此訊息透露給立委。

對蘇花高議題相當重視的新政府,則是一上台就組成專案小組,評估問題要如何處理,國工局的變身構想顯然也獲得行政院接受,閣揆劉兆玄於是選在視察花蓮時宣布。

偏偏,劉揆心直口快,做政策宣示時,「蘇花高」、「今年就建」等字眼脫口而出,府、部都嚇了一跳,於是開始滅火,深恐蘇花高一詞觸動了環保團體的敏感神經。

於是,蘇花高變成了「蘇花替」,昨天又變成「蘇花策」、「蘇花想」;也許,這兩天就會變成「念頭」,變成「蘇花念」、「蘇花夢」。

從蘇花高到「蘇花想」,講的都是同一段路,從頭到尾就像「掛羊頭賣狗肉」一樣,這家店擺明要賣「狗肉」,偏偏,大家都已經看到一地狗毛了,這批人還是只會到處找「羊頭」。

短短三天,一條十八公里長的道路,讓全台灣人都發現,這個政府比寓言故事「父子騎驢」裡那對父子還糟糕,該不該騎驢、誰騎驢,沒人敢決定。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