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賀曾樸觀星20載 堅信天外有人

【大紀元7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胡清暉、王萱儀/專訪

新科中研院院士賀曾樸是一位國際知名天文學家,近年來帶領國內和美國合作「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SMA )」計畫,協助台灣天文研究站上國際舞台。賀曾樸開心地以「Work hard」來期勉自己,強調唯有持續努力,才能實踐夢想。

今年五十七歲的賀曾樸,出生在香港,十二歲舉家移居美國,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轉往哈佛大學任教,也曾在知名的史密松天文台擔任天文學家,應聘來台後,接任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兼主任。

原本學物理的賀曾樸,師祖是一九五八年發明雷射的物理學家Charles Townes。賀曾樸笑說,Townes在和學生進行光譜研究時認為,或許研究宇宙的天文學裡也能做光譜學,「這就是我研究天文學的起點。」

賀曾樸回憶,最初研究使用的觀測儀器,其實是美國空軍的財產,因為當年蘇俄發射衛星,美國空軍就做了一個天文望遠鏡想知道蘇俄衛星是什麼形狀,但美軍不會每天用,他們就趁美軍休息時去做研究。

推動次毫米波天文觀測

二十多年來,賀曾樸投入電波天文學、光譜學、恆星與行星形成、星系中心、黑洞的領域,並推動次毫米波的天文觀測。

賀曾樸解釋,所謂「次毫米波」,由於物體受熱發出的輻射能量是個連續能譜,能量最長的波峰與物體表面的溫度有關,宇宙很空,絕對溫度只有十度,而它對應的波長就是次毫米,透過次毫米可以看到很多天文現象,包括宇宙或行星的形成、各種星系、黑洞。

來台後,賀曾樸帶領國內和美國合作「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計畫,也推動台灣參與「寬頻接收機」的跨國研究,希望透過冷卻降低微波訊號受到雜訊的干擾,提升望遠鏡的效能。

賀曾樸自豪地表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面天文台計畫ALMA,就是根據台灣的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而來的。

賀曾樸喜歡看科幻小說,問他浩瀚的宇宙到底有沒有外星生物的存在?賀曾樸堅定地回答說:「有!」他相信宇宙這麼大,人類不可能是孤獨的,外面有許多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星球,正等待著人們去解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