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時尚

消失的俚語:暗光鳥飛落山

孩提時代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是過著清苦的忙碌生活。整天忙呀、忙著!尤其農作收成時期更是這樣,太陽熱情時則是頭戴斗笠使勁在田裡工作,遇雨天則是身穿「簑衣」 (台語鬃綏),披掛上身時狀似稻草人,它是利用一種植物纖維編織得厚厚一層,雖然笨重,又有點刺刺的感覺,但經久不壞非常耐用,除擋風、遮雨外也是冬天禦寒的最佳利器呢。

在那個困苦的年代裡,簑衣是老祖先發揮智慧為了生活,所研究出不可或缺的重要雨具。它曾經獨領風騷的走過風華歲月,且無可取代。但隨著環境變遷,這簑衣硬是在文明中逐漸沒落,最後被無情歲月所淘汰。現在除傳統藝術博物館或有人刻意保留完整外,你想要看它一眼還真是不太容易呢!

50年代氣象預報尚未發達的同時,蘭陽地區一邊靠山、一邊面海,一些靠天吃飯的農漁民,即憑著他們多年的經驗,看出一種鳥的飛行方向,可預先知曉天氣變化,決定出門時是否要攜帶笨重簑衣。這種鳥台語叫「暗光鳥」,羽毛呈灰暗色,看來有黃昏味道。

「暗光鳥」在落日時刻它會往東邊(海的方向)或往西邊(日落山的方向)飛。倘若看到暗光鳥飛向東邊時,那表示隔天將會是晴朗的好天氣,如果往西邊飛去,則表示隔天會下雨(俗稱變天),像是未卜先知非常精準。

故台語有段俚語「暗光(鳥)飛落海,雷ㄚ(斗笠)、鬃綏,鐵來蔡(脫下)。暗光(鳥)飛落山,雷ㄚ(斗笠)鬃綏,鐵來嬤(穿戴)」,這就是它的由來。

隨著時空轉移,電視中的氣象預報取代了看暗光鳥來判斷天候了,慢慢地不再引起人的注意與興趣,甚至這句俚語也就從此消失無蹤。現在要聽到這種俚語,恐怕只有30、40年代的老人兒看到這篇文章時,才能深深體會到,哦!原來我有經歷過,只是年久遺忘吧!年輕一輩談到這則故事,也許一臉茫然的睜大眼睛聳聳肩吧!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還蠻有趣的,希望能勾起過往的記憶,B8E-BYE囉!@*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