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要聞

進入印度夢中學府IIT等於人生成功一半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特稿)據說阿拉伯數字從零到九,其實是印度人在公元前三到五世紀期間發明的。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吸收了印度數字並改良,又被西方人接受並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因而稱為阿拉伯數字。這個張冠李戴的稱呼相傳至今。

印度恆河流域居民自古就是一個數學發達的民族。即使今日的印度教育,也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考的數學能力為重。從中學開始,試題很少出現選擇題,多為綜合分析題,促使學生進行完整的思考,這與印度軟體業發達有密切的關係。

印度在資訊科技領域創造的輝煌成就,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功不可沒。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指示由政府成立一所以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的高科技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IIT)於焉誕生,至今在全印度共有七所分校。

總理拉吉夫.甘地一九八四年也提出「軟體富國」方針,認為印度發展軟體業有三大優勢:第一,軟體業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而印度擁有豐富的高水準人力資源;第二,發展軟體業需要普及英語,而印度曾長期為英屬殖民地,英語人才不虞匱乏;第三,發展軟體業必須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而印度人擅長的就是數學。「為印度發展科技及國家現代化工程」,這是IIT的校訓和國家的戰略。

印度政府把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重點栽培的學府身上,不但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還特別量身打造一套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受非學術勢力的干擾。

德里印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米特拉表示,IIT享有印度政府提撥高等教育項目的絕大多數經費,從來沒有出現像其他大學經費拮据的窘境。不過,除了政府的特別扶植,學生之間的競爭力也特別激烈。

IIT七所分校,每年共招四千多名新生,數十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只能通過聯合入學考試(JEE)。以今年四月中旬的考試為例,約有三十四萬名中學生報考,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但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二 ,比哈佛大學的百分之十三還要低。在倫敦「泰晤士報」二零零五年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名列前五十大;在工科領域,排名則是全球第三,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大學。

因此,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能夠進入IIT校門,就是成功人生的入場券,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的「夢中學府」。

印度政府人力資源發展部高等教育司表示,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但要考兩次,主要在測驗考生的邏輯思考與分析能力,第一次先刷掉後面的四成,第二次再挑出最優的考生。因此能夠從IIT畢業,算是「精英中的精英」。

IIT近乎苦修的「斯巴達式」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也受各界重視。學生畢業前要修滿一百八十個學分,但學生很少抱怨,因為他們必須具備解決任何問題的能力,不必旁人敦促,個個知道只要努力用功,就一定會成功。

正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十二月驪歌尚未響起,各跨國公司已紛紛進駐七所校園徵才,通常在極短時間裡,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而且個個身價不凡,薪酬相當高。

德里印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瑞貝羅表示,IIT 能夠造就出世界一流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請世界知名學者授課;二是每年從全國選拔最優秀的學生;三是學校教育與產業互動密切,利用業界力量,學生、學校與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業界提供豐富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畢業後投身產業回饋。

印度雖是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逾十一億人口中約5億仍是文盲,但是IT軟體業的成就卻舉世矚目。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培養出下一代的智能,固然重要,但學生的雄心壯志和奮鬥付出也不能少。誠如IIT的一位學生表示,在這裡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貢獻國家。這樣的國家,怎麼會不迅速崛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