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雅樂

黃自(1904~1938)藝術歌曲──花非花

【大紀元5月16日訊】上初一了,視野開闊很多,眼界拓寬不少,不再是同班同學——「台北市在地人」心目中死啃書的鄉巴佬、土包子。文藝的接觸面也擴大了,認識到歷代詩詞的雋永韻味及讓人低廻再三的內涵。有了線裝書的古典文學做基礎,可以說就在那一刻開始,立即深情無悔的喜愛上它,一直到如今垂垂老矣仍緊擁不捨。

以當時的年齡來說,當然最容易明瞭、理解的就是人手一書的「千家詩」與「唐詩三百首」了。其中尤以平易近人、語言淺近易懂的中唐詩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詩最能琅琅上口了:那《長恨歌》裡的結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讓人一掬同情之淚;《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讀來真是叫妳感同身受;從《問劉十九》裡得知「綠螘」是新釀的米酒,未過濾時酒面上的浮渣微顯綠色,細如蟻,稱為「綠螘」,螘同「蟻」;而《草》這首詩中使我明白了毫不起眼的雜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那堅強的意志與韌力,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因為這樣,初一上學期音樂課本裡的白居易詩、黃自譜曲的這首花非花是越唱越愛唱,因為曲調簡單、悠緩,充滿想像意味。而且人人邊唱邊猜,可越猜越隱晦,越揣摩越不可捉摸。弄得個個稀裡糊塗的直瞎掰。這在淺近著稱的白詩中確乎是一個特例,充滿了「朦朧」味兒。



http://www.youmaker.com/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花非花樂譜

這「非花」、「非霧」卻包含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霧。而單看「夜半來,天明去」,又讓人狐疑是否在說「夢」?但從下句「來如春夢」看,又不像了,所謂的「夢」原來也是一種譬喻手法……反正全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所以我從初一唱到如今年近七十,仍是猜不穿、解不透!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這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奏、音律與錯綜之美,如今加上中國近代音樂名家黃自先生譜曲,造福了當時上初中的我們這一群莘莘學子,不僅很快學會甚至永銘在心,成了一首易學好唱、淨化心靈、陶冶身心的名曲了。

時至今日,偶爾在閒暇時,在內心被觸動時,無意中這首「花非花」很自然的就會在心頭、腦海翻唱不已。唱著唱著,不由自主的又思索起這個千古以來耐人尋味的謎底;唱著唱著,那黃毛丫頭十八變的時光立即湧現眼前……有興趣的讀者,您也盍興乎來!哼唱一下,看看有什麼體悟能猜出香山居士這首詩的謎底為何?有所收穫,請不吝告訴筆者一聲,小的在此先行謝過啦!@*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