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名人

散播森林數位種子—張乃航

【大紀元4月29日訊】在六龜有一處林試所的研究中心從日治時期就已成立,原為日本京都大學的「台灣演習林」,政府接收後改為六龜研究中心,作為育苗、造林的實驗基地。而這工作站裡,有著一位種子專家張乃航。

 「台灣的植物上千種,光這種殼斗科的就能累死你」張乃航指著桌上的印度栲種子開玩笑地說,「台灣植物種類太多,別看小小的台灣島,島上的植物種類比美國還多。」雖然口中喊累,但能接觸到多樣性的植物及其種子,正是張乃航的興趣所在。

 從年輕到現在,張乃航有相當多的時間都花在研究種子的相關研究,但越研究卻又有越不一樣的體認。「我們能用許多方法來打破種子發芽機制,讓種子能同時發芽、成長。這種商業化的管理是農業所需要的,但從林業及大自然的角度來看,種子能在不同時期發芽,卻是一種自然的分散風險法,大自然有各種考驗,乾旱、颱風等,錯開種子發芽的時機,才能讓樹種在適合的時候存活。」

 「別看種子發芽率低,只要有幾顆種子發芽茁壯,這棵樹就算成功了!」這套類似法家的「清靜無為」的概念張主任也套用於森林保育上。張主任說,從森林的角度宏觀來看,樹木不像草本植物與動物,他們擁有較長的生命週期,在數十年或數百年的生命中,只要每年都有幾棵後代「長大成樹」,這樣成倍數擴散,就達到生命延續意義,森林也會在緩慢的時間內慢慢擴張。我們所要做的不光只是積極造林而已,更要減少外來物種威脅「很多植物在引進時候都不知道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像小花蔓澤蘭快速擴散,已對原生物種產生威脅。不只是外來物種,台灣本島的植物也適地適種,硬是把高山的植物種在平地,就算活了,但長的不好,對植物也是傷害。」

 問到對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植物保育法張主任也有不同看法,「台灣的氣候、地形複雜,讓我們擁有從熱帶到溫帶的植物種類。很多適合溫帶的特有植物可能對外國喜愛的品種。如果能慎選不會影響當地原生植物又具有市場性的作為出口商品,而我們握有繁殖育苗技術,這將會是台灣林業未來商機,也是讓國外認識到台灣植物的好方法。」

 雖然對森林保育張乃航主張採取讓森林自然調整腳步,但對於知識種子傳播卻相當積極。六龜研究中心除了是林試所育苗基地外,還肩負了一項重要工作。從民國92年起,林試所與林務局資策會三個單位合作,以研究中心的場地及設備,成立了「六龜數位站」,讓位於六龜、寶來等偏遠地區居民,能有機會接觸資訊科技,同時也順帶推廣環保等相關知識。

散播森林數位種子—張乃航

 森林數位站除了提供電腦及網路的相關課程外,考量到學員回家後無法在家使用電腦及網路設備,數位站還貼心的替居民架設網站,行銷居民種植的農產品;每年的寒暑假,還會安排戶外活動帶小朋友認識六龜附近的自然資源。「做森林的人,都看比較久;森林數位站像種樹一樣,也是要長久、持續推動,才能慢慢看到效果。」對張乃航而言,數位教育與種子育苗研究這兩個不同領域,卻有相同的使命。──轉自《農業易遊網 http://ezfun.coa.gov.tw/》◇(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