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

認識台灣的樟腦(上)

樟樹的生長環境

樟樹為常綠喬木,以熱帶、亞熱帶為主要產地,在臺灣,適合生長的自然環境,北部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南部則是1800公尺以下。就生長區域與樹體樟腦含量的關係來說,生長於山地的較平地優良,冬季溫暖的地區較寒冷的地區好,土地愈肥沃愈好,風力弱的地區較風強的地方好,日照愈充足愈好,生長於山麓的較山頂好。樟樹樹皮深褐色,葉互生,花被6片,卵形,外側光滑,內側有毛,雄蕊12枚,4輪,其中最內輪之3枚為不孕性,漿果球形,熟時呈紫黑色。



圖片來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圖片來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樟樹的功用

樟樹木材堅硬,可做傢俱,而清朝官方入山砍伐樟木,以作為軍船原料。台灣現今有些地方的地名如樟樹林、樟樹窩,都表示了以前是種植許多樟樹的地方。樟樹對空氣污染的抗污力極強,有吸灰、吸噪音的功效,是很適合栽種在都市的行道樹;樟樹的外觀雄偉,無論單植或並植,外型皆佳。

日治時代,政府規定住在名間至集集道路附近的每戶人家,在路邊種植一至三棵不等的樟樹,並且嚴格規定保證存活,如果枯死或其他因素死亡,必須補植,而樹苗是由官方提供,正因為日本官方的強迫性規定,使得這些民國29年種的樟樹苗得以順利存活下來,歷經60餘年,充滿夏日消暑綠意,十分好看,成為南投有名的「綠色隧道」觀光景點。

樟樹提煉出來的樟腦具醫療效果,中醫用來治療霍亂、疹癬、風濕,西醫利用來做強心針、治皮膚病和神經衰弱症。其他尚可成為香料、防腐劑等,也是賽路珞的重要原料。(待續)



圖片說明:樟樹適合植成行道樹/圖片來源:歷史文化學習網

轉載 歷史文化學習網 http://culture.edu.tw/history/smenu_photomenu.php?smenuid=132&s_level=&subjectid=239(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