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台北賓館整修工程疑義 夏鑄九力挺建築師

台北賓館+整修

【大紀元2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二十七日電)媒體報導質疑台北賓館整修工程破壞國家古蹟,台北賓館第一期整修工程建築師徐裕健今天指出,牆面鏽跡是殖民時期洗石子工法材料含鐵質造成的自然現象,且古蹟保存不能違反威尼斯憲章的可辨識原則。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力挺徐裕健的整修工程態度絕對禁得起考驗。

壹周刊報導,外交部花四億多元整修的台北賓館出現主建築鏽跡斑斑,磨石子花瓶欄杆變成水泥欄杆,有些牆面因填補的材料不同形同「打補丁」,整修古蹟變成破壞古蹟。

外交部今天請來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李乾朗、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以及第一期整修工程建築師徐裕健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

徐裕健表示,所謂牆面鏽蝕其實是殖民時期把花崗石打碎為材料,用洗石子工程建造外牆,但這材料含有鐵質,氧化後會自然滲出鐵銹水,這是歲月的痕跡,也是以此模仿天然石材的建築手法,古蹟保存必須予以尊重。

至於花瓶型欄杆出現整修後新舊不一的情況,徐裕健說,他當然可以把新舊欄杆做得維妙維肖,但這樣一來就違反了威尼斯憲章規定,古蹟保存必須有「可辨識原則」。

媒體報導質疑,有牆面因填補的材料不同形同「打補丁」,徐裕健解釋,當初是針對一長塊牆面中一部份修補,他當然不能把一長塊牆面全部挖除,重補一面完整牆面,因為這樣一來就造成「破壞的比修補的還多」的情況。

夏鑄九指出,台北賓館整修過程中他曾兩度進入仔細了解,徐裕健花在台北賓館修復工程上態度夠認真,絕對禁得起考驗。

夏鑄九說,現在幾乎已經要失傳的殖民時期工法,如「漆(口食)塗」工法,徐裕健已經累積一定程度的經驗,年輕一代的古蹟保存建築師中能夠有這種嚴肅態度的人已經不多。

夏鑄九表示,外界對於台北賓館整修工程的爭議有些失焦,在台灣這種很容易泛政治化的環境中,技術性問題很容易被模糊,有些問題不是不能討論,但焦點要放對,而不是把一些技術問題泛政治化,如此一來,無益於台灣古蹟保存。

李乾朗認為,古蹟整修應該另外找時間請各領域專家學者用科學方式再檢定一次,才不會人云亦云,不過,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對於古建築整修有不成文規定,傾向古蹟整修要接近但不要相同,但究竟要差多少,又是另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