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略世界遺產】觀賞阿格拉古堡 回顧王朝更迭

張羽良
font print 人氣: 22
【字號】    
   標籤: tags:

阿格拉古堡(Agra Fort, )位於印度北方亞穆納河河畔,是蒙兀兒帝國(西元一五二六~一八五七年)阿克巴大帝(Akbar the Great)擊退印度洛提王朝(Lodis)所佔領的雕堡。



阿格拉古堡外觀 (維基百科)

為了防禦敵人,一五六五年阿克巴大帝開始興建阿格拉堡,約耗時八年建成。後來,阿克巴將蒙兀兒帝國首都由德裡遷來阿格拉(Agra),古堡才變成王室居所。而阿格拉有三個世界文化遺產,一為泰姬陵,二為阿格拉堡,三為阿格拉郊區的法特普希克里城。

整座阿格拉古堡呈不規則的八角型,融合了傳統的印度建築風格和外來的伊斯蘭建築風格,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因城牆和城門都用紅色砂石砌成,所以又得「紅堡」之名。古堡南北長約九百一十五米,東西寬約五百四十八米,牆高約卅三米半,周長約二千五百米,有兩座大城門和三座小城門,最古老雄偉的城門是地爾費城門。

古堡內的建築物曾多達五百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一九八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阿格拉古堡列為文化類世界遺產。



進古堡大門的斜坡(攝影:意文/大紀元)


進古堡大門的斜坡(攝影:意文/大紀元)



阿格拉古堡內精緻的石雕 (維基百科)

遙望泰姬陵 訴說無盡情思

阿格拉古堡內所有宮殿,全都用大理石和其他名貴石頭砌成,古堡分設內宮與外宮兩部份。有著名的「謁見之廳」,是蒙兀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使節的地方;另有加漢基爾宮(Jehangir’s Palace)、八角瞭望塔(Octagonal Tower)和莫迪寺(Moti Masjid,因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而成,精緻典雅,故又稱珍珠寺)等建築物。



阿格拉古堡內的加漢基爾宮(Jehangir’s Palace)(攝影:意文/大紀元)

優雅的謁見之廳全部由紅色砂岩建成,三排白色的灰泥粉飾過的飾有孔雀圖案的柱子托起大廳的平頂。先前,大廳中飾有織錦飾物、絲綢地毯、綢緞天蓬,國王就在這裏與大臣們共商國事,如今這些飾品已被掠奪一空。



遠眺舉世聞名的泰姬陵(攝影:意文/大紀元)

登上八角瞭望塔極目遠眺,可以看到北方舉世聞名的泰姬陵,隔著亞穆納河,與阿格拉堡遙遙相對。據說,當年沙賈罕王(Shah Jahan)被其第三子幽禁在這座古堡時,就經常默默地坐在小樓中,透過鑲嵌在牆壁上一塊大水晶石的折射,凝望著數公里外的泰姬陵,似乎是對愛妻訴說著無限的思念之情,又像是在傾訴他那一顆孤寂哀傷的心。



阿格拉古堡內精緻的石雕。(攝影:意文/大紀元)

古堡內的其他華麗的宮殿還有鏡宮、扎罕宮、扎罕哥宮、阿可巴宮。這些建築在設計風格上是混合型的,有些是典型的蒙兀兒型,而其他建築,如扎罕哥宮則是典型的印度設計風格。



城門一角(攝影:意文/大紀元)

阿格拉古堡內修有一處亭子,它主要是為吸收來自亞穆納河上的涼風而修建的。其他名勝包括漁宮、王家浴室、寶光清真寺,還有婦女用品市場,在這裏,宮內的婦女可以買到絲綢、珠寶、織錦等商品。

蒙兀兒帝國建立 興衰三世紀

一五二六年,帖木兒(Timur Lenk)第五代子孫巴卑爾(Babur)入侵印度,定都德里,建立了蒙兀兒帝國(一五二六~一八五七)。談起帖木兒,他自稱是成吉思汗後裔,原是察合台汗國的宰相,一三六九年,據撒馬爾罕自立,其所建立的帖木兒帝國,被後世稱為十五世紀地球上最強大的武力。



阿格拉古堡僅有的兩個出入大門之一 (維基百科)

帖木兒先奪得了西察哈台汗國的統治權,在一三七五至七九年間,東攻察合台汗國;一三八八年征服花拉子模;一三九三年征服伊利汗王朝和阿富汗;爾後北上攻入欽察(金帳)汗國;一三九八年南侵印度,洗掠德里;一三九九年西征小亞細亞;一四零二年大敗奧斯曼帝國,俘獲奧斯曼蘇丹,終於建立一個僅次於蒙古的大帝國。



阿格拉古堡內的八角瞭望塔,是當年沙賈罕王被其第三子幽禁之處。(維基百科)

為了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東征中國一直是帖木兒的夢想。一四○四年(明永樂二年),他率領數十萬大軍踏上進攻中國的征途,明成祖朱棣聞訊立即下令備戰。當時靖難之變未久,明朝邊防微弱。一五零五年初,正當帖木兒的前鋒部隊翻越天山,推進至伊黎河,準備對明朝的甘肅邊防軍發動戰事之際,帖木兒卻得急病而逝,解除了明朝的威脅。

帖木兒帝國瓦解後,其後裔巴卑爾再度打敗印度大軍,攻陷德里,所建立的蒙兀兒帝國,在十七至十八世紀期間,幾乎統治了整個印度次大陸,是當時歐亞大陸上的強國。



哈斯馬哈勒(Khas Mahal)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築,屬於沙‧賈汗的私人宮殿,位於蒙兀兒花園東側。(維基百科)

印度歷史上,除了西元前三百廿二年印度建立第一個統一帝國孔雀王朝之外,蒙兀兒帝國是僅有的第二次統一。在《蒙古族通史》等歷史著作上,「蒙兀兒」(Mughal)一詞,是「蒙古」一詞的訛音。

從第三任帝王阿克巴一直到第六任奧朗扎布統治時期是蒙兀兒帝國的鼎盛時期,疆域達到頂峰,經濟繁榮,藝術文化大放異彩。阿克巴大帝(一五五六~一六零五)被認為是蒙兀兒帝國的真正奠基人和最偉大的帝王。他征服旁遮普南方羅奇普特(Rajput),控制胡茶剌與孟加拉地方,但大部份領土納入蒙兀兒版圖,則是在阿克巴之孫沙賈汗(Shah Jahan)時代。

奧朗扎布帝王駕崩後,蒙兀兒帝國開始衰退。一八五七年,印度揭竿起義爆發之後,又被英國擊敗,英國女王決心將印度納入版圖,徹底毀滅已經衰弱不堪的帝國,從此英國在印度獨霸一方,直到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為止。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45期【世界遺產】欄目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寧為太平犬,莫作離亂人。」這句流傳中國已久的古諺,到了人類文明日益發展與進步的21世紀,竟仍適用於今日的天下局勢。攤開人權的血淚史,近60年來全球所發生的三大種族滅絕事件中,除了1994年發生於非洲盧安達的胡圖族(les Hutus)對圖西族(les Tutis)的激烈血腥屠殺,造成約50萬人的死亡事件外,其餘發生在紅色高棉與蘇丹的大屠殺,其事件背後都可以明顯見到中共的影子。
  • 嫦娥奔月及月亮上玉兔的傳說,均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然而在一個消失了上千年的神祕古文明中,竟也有著類似的傳說,被科學家們公認為擁有高度文明的馬雅文化,就流傳著月亮上有一個月亮女神養了一隻兔子的說法。
  • 被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窟,在柬埔寨當地稱為小吳哥或吳哥寺,它的佔地總面積僅及大吳哥城的四分之一,但若論單一建物面積,則是所有吳哥神廟中最巨大且宏偉的一座。在真臘王朝時代,由於信神敬神的緣故,所有石頭建築都是神居之地,國王與人民都住在木造房子裡。
  • 接連的暴風雪不斷襲擊美加地區,成了國際新聞經常報導的題材,但北半球適逢冬日,這樣的天氣還無法以異常視之。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今年夏天,在中國北京所分別降下的2次飄雪,這件事在無國界的網路上盛傳一時,在人權記錄極為惡劣的中國,在中共治國之下的首都吹起六月雪,不管事情真實性為何?卻很自然而然地被人們視為是,神州大地上發生了巨大的冤屈。
  • 公元五世紀左右,中國正處於三國時代,當時位居東南沿海的吳國孫權,對經略南方海洋有興趣,曾經派朱應、康泰二人出使「扶南」,扶南也是柬埔寨的舊稱。史書上記載,扶南王范旃曾遣使者向東吳奉獻琉璃,也曾派遣扶南樂工入朝。
  •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水有很高的推崇:「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像水一樣,水與萬物為善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 愈高深的智慧或道理,因為超出了人們能認識與理解的範圍,所以反而不被人們相信或重視,就好像人們容易相信魔術與特異功能的存在,卻往往對佛法所講的神通抱持著懷疑的態度一般。其實魔術與特異功能離神通的境界還差遠去了,但正因為它比較淺顯與表面,反而被人們全盤接受,所以淺顯的表相也最能迷惑人。
  • 打開水龍頭,淅瀝嘩啦傾瀉而下的水滿足了現代人生活上的各種需求,無論是清潔環境、洗澡澆花、洗滌衣物餐具甚或是烹調食物都缺它不可。此水之名還取的頗妙叫「自來水」,或許是習於它的自來,而使人們逐漸失去了珍惜之心,更往往容易忽略了它的存在。
  • 「再見!」這句話或也曾輕易或也曾難捨的說過,不管對象是誰?情份深淺?你終不得不相信緣有起時更有盡時,你永遠不會知道哪一聲「再見」,就可能會和一個多年相識的人從此不再相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