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新聞

報紙困境求活 反映媒介力量流失

【大紀元12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特稿)「報紙的明天在那裡」?面對網路新興媒體有如洪水猛獸而來,報紙面臨廣播、電視之後,新一波嚴厲的衝擊與挑戰,同時也反映媒介力量正在流失中。

在一片減薪、裁員、整併聲中,讓處於寒冬中的媒體,前景更加黯淡。不少讀者或許會問,我們到底失去了什麼?

網路媒體大量興起,加上24小時全天候電視新聞報導,提供一般社會大眾每天所需的新聞事件,讓一向以調查採訪與公共服務新聞堡壘自居的傳統報紙,也不得不低頭,尋找喘息空間。全美第三大報─「紐約時報」,以位於曼哈坦精華區的總部大樓拿去抵押,求現2.25億美元;擁有「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巴爾的摩太陽報」等重要報紙的「論壇公司」(The Tribune Co.)申請破產保護。

美國報業出版商McClatchy Co.繼賣掉「聖荷西水星報」(San Jose Mercury News)、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後,也準備放棄「邁阿密前鋒報」(Miami Herald)。另外,丹佛市「落磯山報」(The Rocky MountainNews)準備求售;康乃狄克州新聞紀錄報公司(TheJournal Register Company)近期也將賣掉「布里斯托報」(The Bristol Press)、「新不列顛前鋒報」(The New Britain Herald)兩姊妹報。連串壞消息,令媒體喘不過氣來,看來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之際,經濟情況日益低迷,廣告量持續下滑,報紙首當其衝,大小媒體都一樣,難以倖免。另據美國報業協會(NAA)統計,全美收費報紙家數,從1940年的1878家報紙,到2007年,剩下1422家報紙;發行量則從4113萬2000份,增加到5074萬2000份。

過去近70年,1990年共有1611家報紙,家數雖非最多,但6232萬8000份發行量,卻是最多。17年下來,報紙讀者跑掉了約1200萬人。美國發行量稽核局(ABC)調查分析指出,讀者閱讀習慣持續改變與其他新聞管道增加,致使過去二十多年來,報紙發行量不斷下滑,網路已成為新的主要來源之一。

不過,旗下擁有十餘家社區報紙的紐約猶太報人─News Communications Inc.總裁努斯邦(Michael Nussbaum)強調,報紙不會消失!更有不少美國學者擔憂,報紙家數愈來愈少,代表民意聲音減少了,評論管道也少了,會不會影響公眾論壇?還有,替人民監督政府的力量也少了。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教授派特森(Tom Patterson)即認為,如果你去看誰在揭露或報導新聞,不是別人,正是報紙!可見報紙的重要性。        

「紐約社區報」社長施長要更明白指出,印刷媒體不會消失,網路新聞可信度低,也不可能淘汰報紙。難道公民記者可以取代傳統專業的報社記者嗎?他說,現在是一個「調整時期」。廣播、電視應運而生時,報紙也曾經歷挑戰,但依舊能尋找方式存活下來,扮演傳播的重要角色。事實上,歷經網路媒體衝擊,不少新聞學者及媒體從業人員開始討論「部落客」(Blogger)與新聞編輯部之間的微妙關係與轉變。難道坐在家中,從網上摘錄資料加以製造後快速傳遞出去的新聞,可以取代傳統報社的編輯檯嗎?部落客族有能力對抗潛在可能的龐大法律訴訟嗎?     

施長要認為,讀者不可能一天24小時守在電視機或抱著電腦,網路媒體可信度更令人質疑,報紙具有深度,可信度高,又可隨意跳躍翻閱;唯面對網路媒體的挑戰,他建議報紙要更有內容,要有深度,範圍更廣,圖片要精彩。          

努斯邦更建議,報紙必須進行市場區隔,了解讀者群屬性,同時壓低印刷、紙張、發行等成本,要懂得「均衡」與調整姿勢,保持競爭力,而非一味「轉移」到網路,才能肆應新興媒介的挑戰。    

他預測,未來10年,雖然還會有更多的報紙關門打烊,這是無法逆轉的事,但報紙終會找到一種新的存活之道。報業媒體歷經多年來榮景後,正面臨轉折點。大環境景氣不佳,網路的興起,讓報紙必須找到蛻變因應之道,而家數日益減少,媒介力量遞減形成的報導缺口,以及新聞來源多元化後,報導的動機為何?也是社會大眾關切的課題。(本文附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