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在暮色蒼茫中看見高貴與不朽(一)

米勒藝術創作系統的整合建立

任何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在成熟發展的過程中,勢必經過許多不同的表現時期,因此在藝術史研究中,往往會將畫家一生的藝術發展加以風格分期,以觀察並說明其不同時期的表現特色。

西方研究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也是如此,因此可以在米勒早晚的各期作品中,世人看到了豐富多元的藝術創作內涵;例如他較早的「瑟堡:青年時期」有許多肖像畫,這是西方學院繪畫傳統中畫家所必然接受的教育訓練,同時也是當時畫家生活的基本條件。其次他還有不少作品是描繪神話歷史主題的群像畫,表現高尚情操的人文內涵,也具有浪漫主義的激情感受。



米勒自畫像

以上是他延續西方學院傳統所影響的部份,而他又畫了不少稱之為「華麗時期」的女體裸像,這些作品柔膩旖旎,甜美慵懶,則顯然是來自於法國18世紀以降貴族階層喜好的洛可可風格影響,而這也是當時法國藝壇所流行的時尚品味。另外他所畫的風景具有西方荷蘭風景畫的淵源影響,而他喜歡畫農民生活的主題內涵又屬於西方風俗畫的表現範疇;同時那些具象而寫實的描繪方式顯然又與庫爾培(展譯)(Gustave Courbet, 1819-1877)的寫實主義可遙相呼應。因此對許多西方藝術的研究者而言,米勒有著複雜而難以釐清的藝術風格表現。(註)

實際上與其將米勒各期繪畫中差異過大的畫風表現元素,視為是畫家輻射狀地發展各種不同的藝術風格,倒不如將之視為是畫家成熟發展過程中,將各種不同的畫風淵源與創作元素逐漸整合的一個過程,畫家亦由此建立其個人成熟完整之藝術創作體系。這個風格系統的建立完成,則代表著畫家的「實現自我」,也是解讀其藝術創作成就的重要關鍵。米勒天分雖高,但是在發展學習的過程中,仍需要經過不同的養分滋育,同時一個年輕的畫家也不可能在一開始便清晰地掌握他想追求的意境;藝術家必須在摸索中反覆鍛鍊才能逐步釐清地完成,此乃謂之「藝術創作體系之建立完成」。



米勒名作 《拾穗》

因此米勒早期尚未至搬遷於巴比松的時期,有比較多源自於西方學院派傳統的肖像畫與故實?畫,也頗受時代流行氣息的影響而畫了不少女體畫;1848年以後的畫作則呈現出具有時代社會氛圍的寫實意象,1849年遷赴巴比松以後一方面專注於他所喜歡的田園風景畫,但更將他所關心的農民生活結合了風景意象與群像畫之結構表現。這些不同的藝術表現特質,經過了相當時間的發展醞釀,在1850 年代中晚期,則達到了其藝術創作的高峰,此次來台展出的傳世名蹟《拾穗》、《晚禱》、《牧羊女》則俱為此一時期的顛峰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