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東部山地陸稻量少珍貴 備受原住民族珍藏

【大紀元11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三日電)花蓮地區丘陵地多,且山區農地較缺乏灌溉水源,不適合栽培平地的水稻,促使耐瘠、耐旱、逆境抗性強的山地陸稻,成為原住民村落栽培的主要稻作,但因陸稻產量少,收成後多被原住民珍藏,等到節慶祭典或親朋好友來訪時才取出招待,陸稻的栽培和食用與原住民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

陸稻又稱旱稻,屬於爪哇型稻,植株型態與國內一般水稻品種不同,花蓮農業改良場指出,據推論山地陸稻品種來源可能是台灣原住民祖先,從東南亞各原居住地所帶入的陸稻種原,而因種原的來源地和帶入時間不同,形成東部地區山地陸稻品種的多樣性。

花蓮農改場表示,目前原住民種植的山地陸稻品種包括紅糯米、黑糯米和非糯性的陸稻品種,陸稻植株的稻桿較高大,抽穗後的稻穗較一般水稻品種長、穀粒也較大,且對於病蟲害耐性較強、對貧瘠和灌溉水源短缺的山地農田適應性較高。

山地陸稻栽培與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密不可分,花蓮農改場指出,陸稻產量少,且多為零星種植,因此原住民族細心貯藏陸稻收穫,只有等到節慶祭典或有親朋好友來訪時,才會拿出來招待貴賓食用,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則是做為米飯食用或釀酒飲用。

收穫的陸稻經過簡單脫殼加工後,可製成具有原住民特色風味的美食,陸稻煮成的飯稱為「哈哈」,加工製成為麻糬稱為「都崙」,香Q可口,這些陸稻食品都是原住民日常生活飲食的一部份,現在則是因應觀光發展,「都崙」因風味口感特殊,逐漸演變為伴手禮方便遊客採買。

山地陸稻逐漸成為花蓮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農特產品,各式加工品也備受遊客喜愛,但因產量低,農友栽培的意願不高,花蓮農改場為提高陸稻品質和產量,持續進行陸稻種原純化工作,提昇農友種植意願,希望能保存山地陸稻的多樣性和維護陸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