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中央社新聞小百科:細菌發電

【大紀元1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卞金峰基隆市27日電)細菌發電研究開始於1910年,美國植物學家馬克皮特首先發現有幾種細菌的培養液能夠產生電壓及傳送電流後,陸續有許多科學家提出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報告。

一般人印象中發電靠的就是水力、火力或是核能,細菌發電是想都沒想過。實際上細菌發電研究歷史已近百年,但受限技術等因素未發揚光大,海大發現發電量超強新菌株寫下歷史。

雖然細菌發電研究開始於1910年,但因於技術及應用的限制及其他發電技術開發而一度中斷,直到石油危機後,為積極開發永續再生能源,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研究才又受到重視。

微生物燃料電池是燃料電池的一種,細菌會被培養在陽極上面,並且通入「燃料」,使之氧化,氧化後所生成之電子與質子分別經由導線及質子交換膜到達陰極,在陰極上搭配氧氣的還原作用而生成水。

如此就構成完整的電流通路,可發揮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功用,基本上,具有還原能力的物質,包括生物易分解的有機物等,皆可以做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燃料」,未來若技術發展成熟,可能只要收集家中的廚餘,或是洗滌盥洗的廢水,就可以讓家裡有用不完的電。

其實,電力可經由不同的發電系統、電池及燃料電池獲得,生物燃料電池(biofuel cell)則是直接轉換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或酵素催化能量為電力的電化學原件。

實際上,微生物學家已成功地使微生物利用海洋底泥生產電力,這些微生物製造多餘的電子,可以直接送至質,而這些物質幾乎可以說是取之不竭,因此,未來微生物燃料電池將無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