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相聲名段之傑作探源》( 二 )

對口相聲﹙上﹚

*對口相聲《文章會》︰

先說這個相聲源流的背景,從隋唐到清末,封建制度分科考選文武官吏,整整推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1905年方才廢除。因此明、清兩代,文科考選士每三年一次,考試題目就是八股文。八股文的文體,每篇文章都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構成。從起股到束股,又分為互相排比的兩段,一共八股。

1898年,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產生分歧,光緒皇帝納康有為等人的主張,在翁同龢的參與下,推行戊戍政變,百日維新。“除舊”的第一條就是“廢八股改試策論”;“布新” 的第一條就是“等辦京師大學堂”。由於慈禧太后為首之“后黨”把持朝政,力主守舊,反對革新。造成維新運動僅僅歷時一百零三天,即告夭折。

傳統相聲《文章會》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在這段相聲裡,巧妙的安排皇上出題“我”作答的情節。例如,皇上出的「春王正月」的題,“我”答︰「正月裡來正月正,我與小妹逛花燈。花燈雖是假,妹子是真情,咿呼呀呼嘿!」皇上又出「秋題八月」,“我”答︰「八月秋風陣陣涼,一場白露一場霜,小嚴霜單打獨根草,『掛大扁兒』甩子在養麥梗兒上也!」就是企圖以民間小調的靈活悠揚及深入人心來對比八股文的繁瑣及單板,全文進行諷刺。

*對口相聲《關公戰秦瓊》︰

早在三十年代,這段相聲即已問世,它是相聲藝人張杰堯根據《笑海》第一集裡的一則笑話改編而成的。原笑話是這樣的︰

「豫省洛陽城西四十里,某富翁八旬壽辰,由上海約京戲兩班,演員共六百餘名,每日兩餐需白米數石。迎壽之期,開場跳加官畢,演《大賜福》。見各角色行頭一新,翁喜。次演《雙投唐》,翁不解京戲,大怒,喚班主至,令速換一齣,再不合意,當下逐客令。」

「班主恐再不滿意,隨請翁自選之。翁又問曰︰『汝班中有唱紅臉的嗎?』班主回答︰『有。』翁又問︰『叫何名?』班主誤答︰『紅臉的即是關公。』翁令速演《關公戰秦瓊》。班主恐翁怒,速至後台,商之某紅淨扮演關公,某武生扮演秦瓊,各帶四下手。」

「臨上場時,囑打鼓佬開“急急風”上。四下手跑過場,紅淨走過場,同下,武生率下手加之。班主恐翁怒,急將二人推出外場。淨哼,生哈。打鼓佬嘲之曰︰『你瞧哼哈二將。』隨打唱。生、淨無法,淨唱︰『你在唐朝我在漢!』生接唱︰『咱倆打仗為哪般!』淨唱︰『叫你打來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誰管飯?』

這段相聲後經侯寶林加工整理,提高了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膾炙人口的保留節目。

*對口相聲《武松打虎》︰

這段相聲是根據吳妍人《滑稽談》裡的一段加工而成,原文如下︰

「劇場上掮旗槍扮兵卒者,俗謂之跑龍套。某甲業此,而賭博無賴,屢向小生某乙乞貸。乙久厭之,會甲博負,又向乙貸二百文,乙不應。是日劇場演景陽崗故事,乙扮武松、甲扮虎。往來撲跌,虎終不死。乙初莫名奇妙,既而頓悟借貸事,因執虎耳而言曰︰「畜牲,借給你罷!」拳起語出,語畢拳落,虎乃死。

這段相聲當時在京、津兩地經常被侯寶林、郭全寶拿來演出。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