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集

楊銀波:為中國老兵鳴不平

【大紀元9月27日訊】這些年,碰到諸多退伍復員軍人,有的是自小的玩伴,有的是旁邊的親戚,有的則是首次調查便大感震撼的老鄉。我目睹了他們的生活狀態,有的確實已經解決,而有的則久拖未決,幾乎被國家和軍隊徹底遺忘。前段時間觀看系列片《中國大案偵破實錄》,其中涉及到江西的一位退伍小兵,這個節目令我淚流滿面。此人的父親貪贓枉法,被身為軍人的兒子送去自首,並作證法庭。小兵退伍後,四處借錢,想為父親早日歸還國家財產,結果四處碰壁,親人只能借出少許。軍隊領導帶領小兵到民政局,那些官員居然只是“提提皮球”,搞得這個家庭天崩地烈,大年三十兩母子還在相擁而泣,逼得兒子只好外出打工。

讀余樟法(東海一梟)的《回到九龍山》,發現其父也是復員軍人。到民政局之後,官員“一邊要父親提供服役部隊的證明檔、人武部門的檔案資料,說沒有這些檔資料無法辦理;一邊又說由於歷時久遠或者種種‘天災人禍’,相關檔資料恐怕不易找尋”,紙比人貴,冷冰僵化至此,被余樟法形容為“國家的臉孔”。正恰,我手中就接到一份署名為“一批參戰的黨員軍人”遞來的聯合簽名申請書(草稿),對方希望我能詳作潤色,以期大用。通讀全文,我哪敢再潤色一字?此中話語,字字滴血,已經表達得足夠精彩。我想全錄此文,為中國退伍復員軍人呐喊──

我們都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的參戰軍人。當時為了我們的祖國,我們死都不怕,戰場上衝鋒陷陣。此刻,又有哪些人能聽到自己身邊的槍林彈雨是怎樣的聲音?我們只看到自己的戰友一個個倒下!為了人民的幸福,我們勇往直前,無愧於心,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我們光榮地退伍或復員。現在28年過去了,我們都是50多歲的人了,而面對失業、傷殘、疾病和家庭生活的壓力,我們真的很無奈。我們不是不努力,我們曾經辛苦努力過,但是每個人的能力與機遇都不同。

我們都是一些目前工作和生活都遇到了困難的戰友。希望政府的官員不要把我們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勇士忘記,在百忙的工作中抽一點時間給我們多一些關心、瞭解和幫助,切實為我們解決實際困難。為了共同構建和諧社會,相信領導們做得到。

目前我們都很想知道國家對我們這些參戰人員和優撫物件有哪些優惠政策,並在執行落實政策的時候要透明一些。我們熱切地期待著政府的回覆。

致軍人的──敬禮!

這封信讓我對諸多新聞產生了奇怪的幻覺,尤其總能想起新華社的消息。例如“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做好優撫對象和軍隊退役人員工作,政治上予以關心,待遇上予以照顧,使他們得到妥善安置,基本保障了他們退役後的生活和就業”云云。據稱,中央財政曾經14次提高殘疾軍人撫恤金標準,17次提高烈屬定期撫恤金標準和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生活補助標準,五次提高在鄉復員軍人的定期定量補助標準。我也看過《軍人優撫優待條例》、《烈士褒揚條例》等政策法規。但是,為什麼我偏偏就能接觸到這麼多困難的退伍復員軍人呢?不光有軍人、還有武警,這些人處於農村之中,我為之申請,結果大都石沉大海。國家究竟投入了多少資金在這一塊?這些資金究竟去向何處,很值得深思,很值得透明化。

另一則消息又來自新華社:從今年8月1日起,“國家有關部門”再次提高部分優撫物件撫恤補助標準,對部分1954年11月1日後入伍並參戰的軍隊退役人員發給生活補助,完善曾參加核子試驗退役人員生活補助政策,完善優撫對象醫療保障政策,完善落實部分軍隊退役人員有關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政策的實施,完善落實部分復員幹部住房和生活救助政策的措施,繼續貫徹落實部分企業軍轉幹部有關部門政策。很明顯,“一批參戰的黨員軍人”和餘樟法之父皆屬此列。一方面是各種政策相繼出臺,一方面是“底下靜悄悄”。主管此事的民政、人民武裝部門,對於農村地區的傳達實在乏力,整個事情的程式發生了顛倒。按理說,應該是政策出臺,部門實施,退伍復員軍人受益。但是現在呢?是問題激化,政策出臺,報紙刊出,退伍復員軍人讀報,提出申請,部門觀察,然後答覆。

最糟糕的,還是“石沉大海”。當年的退伍復員軍人,除開沒有外出打工的,就在家務工、務農,都是農民、民工這兩種角色。他們消息閉塞,就算提出申請,到最後還是服從於長官意志。我曾為一位親戚奔波此事,本來答應得好好的,但不到一周時間,政府部門就說:“還要考慮考慮。”整個調查,缺乏科學依據,一下到基層就光聽村幹部“吹龍門陣”,這樣也配叫調查嗎?國家給你這個職位,你手中握著大把的救命錢,居然只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已,這算怎麼回事?那些在部隊上受傷的人,恰恰就因為地區行政調整的緣故,要拿回檔案只有自己去找,可那都是幾十年的檔案了,能找得到嗎?“國家的臉孔”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繃得老緊,完全不顧及自己吃的是哪口飯,自己的權力究竟來自何處。

難怪一群退伍老軍人鬧到政府,並且足夠理直氣壯:“你們扛過槍嗎?你們殺過敵嗎?”這種避問,不是簡簡單單的擺老資格,而是真正有膽魄居高臨下的拷問,多少深知厲害的閱歷之官唯有謙虛、謹慎加小心,以禮相待。但這畢竟是個混亂的年代,“老兵”遭遇“少官”居然還占下風的事情時有發生,那些不但不尊重老兵,反而變本加厲喝斥老兵的官員,大部分來自一個特殊的強勢群體──青年官僚。2005年1月28日,《雜文報》刊出一篇頗有個性的文章《論“青年官僚”》,文中所指,句句擊中要害:“青年官僚有如下特徵:一曰霸氣;二曰江湖氣;三曰少爺氣;四曰市儈氣。”別看這個群體的人很年輕,卻深諳官場“潛規則”,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極其嫺熟老道。“老兵”之老,是資歷老、輩行老;而“少官”之老,則是老辣之老,兩個字,“夠狠”。

這無疑是老兵們的悲哀。他們憧憬著一個幸福的將來,一個強大的國家,到頭來,確實,“威武之師”了──但另一個結果呢?他們居然成為弱勢群體,備遭現實制度的歧視。把他們概括為“優撫對象”,這四個字又能證明多少光輝榮耀?難道與“五保戶”、“低保戶”在給人的感覺上有何差距嗎?一代人的理想實現了,另一代人卻將他們的理想粉碎掉,一代比一代垮得更厲害。同樣的道理,文革中受難的國家幹部和知識份子,他們在這幾十年經歷了怎樣的心靈轉折?有的是真正的“變悲劇為積極的進步動力”,有的則是“痛感大不幸”,他們的理想還沒有實現,但整個時代在進步的過程中卻隕落了太多的品格。想到這裏,我突然感到恐慌,我擔心現在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終有一天會如同歷史的無限迴圈一樣,歧視著我們這樣必定走向年老體弱的一代。

再強大的國家,也不能以強大之勢針對自己的人民,更不能以霸氣、江湖氣、少爺氣、市儈氣針對國家有功之臣。換句話說,我甚至覺得那一封封申請、請求簡直就是恥辱,這個恥辱是國家的恥辱,不是老兵們的恥辱。憑什麼拿熱臉去貼別人的冷屁股?這群官員有什麼資格淩駕有功之臣的上方?我的一位朋友說:“官場那幫同學,見一個討厭一個。屁大的一個官兒,自以為了不起得很,什麼嘴臉?”這話,我估計老兵們失落而憤怒地走出政府大門之時,亦曾如此吐露。這是一個以權力和金錢為核心的國家,真正的“以人為本”,仍然缺乏有效率、有真誠的制度系統來維護。我為中國老兵們鳴不平,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樣一個時代,沒有今天的自由選擇,他們當年的確捍衛過主權,“重傷不下火線,輕傷不上醫院”,站在國家的高度,他們確實無愧;但是,今天的他們卻令國家慚愧,是這個國家對不起他們,是這個國家有愧於他們!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