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一點也不難

劉墉
【字號】    
   標籤: tags:

如果有一天,老師指著窗前的芭蕉樹,叫你以〈芭蕉〉為題,作個「短講」,而且連一分鐘都不讓你準備,立刻要你開口。你能說得好嗎?還是結結巴巴,才說幾句就停住,因為「想不出有什麼好講的」?如果你是後者,就讓我教教你說話和作文的「思想方法」吧!

* * *

對的!那是「思想方法」,你會發現當你知道了方法,就什麼主題都難不倒你了。

那方法不是由我發明,而是我在作電視記者時學到的,也就是掌握「人、地、事、時、物」的重點。

好比〈芭蕉〉這個題目。你可以想:

「人」是你和你父親。

「地」是窗前。

「事」是種芭蕉。

「時」是種的時間和不同的季節。

「物」是芭蕉。

於是,你可以說:

今年春天,父親在窗前種了一棵芭蕉,沒幾個月,就長得高過了窗子。大大的芭蕉葉,逆光看去,綠得像是翠玉;下雨的時候,雨水打在葉子上,滴滴答答、疏疏密密,那節奏真美得像音樂。但是秋天,才冷了幾天,芭蕉的葉子就一一變黃,先是黃得艷,好像楓葉一般,接著則成了焦黑的顏色。爸爸說,「一葉生,一葉焦」,那枯了的葉子就像燒焦的一般,所以稱為「蕉」……

我說芭蕉枯了怎麼辦呢?眼看這芭蕉就要死了。父親則指著樹根說「別操心!你瞧,這下面不是已經有小苗長出來了嗎!老的還沒走,小的已經生了,這芭蕉就像人哪……」

* * *

回頭看看這篇東西,不是把「人地事時物」全放進去了嗎?再加上色彩和聲音,畫面就一下子生動了起來。

好!現在讓我們再以〈大雁〉為對象,把「人地事時物」和「聲色」放下去,作個短文,並且假設—

「人」是「我」。

「地」是「湖上」。

「事」是「大雁來了」。

「時」是「季節的變化」。

「物」是「大雁」。

你幾乎只要按照順序,就能組合出一句話:

「我看到湖上飛來許多大雁,就知道冬天要來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想像、聲音和色彩,則能變得更豐富—

夜裡聽見窗外傳來嘎嘎嘎嘎的叫聲。早上推開窗,發現原本空空盪盪的湖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大雁,牠們都是臉頰上有一塊黑的加拿大雁,夏天的時候飛到北方繁殖;夏天過去,小雁長大了,天也變寒了,就一起再飛往南方過冬。

這裡的湖,是牠們過境的地方,只會待上兩三個禮拜,牠們就要再一次地遠行,所以每年我只要看湖上大雁的來來去去,就能知道春天來了、秋天到了。

我最愛看黃昏時雁群在天空練習飛翔,牠們一邊飛、一邊叫,好像彼此呼應著「要跟上喲!別飛丟了喲!」於是我猜,很可能是雁爸爸雁媽媽在叮囑孩子,孩子又回答爸爸媽媽「放心!我會小心的。」

我更愛看夕陽中雁群降落,牠們早早就開始不再振翅,慢慢向下滑翔,落到水面的剎那,又把翅膀高高抬起,啪啪猛拍。接著水上激起一片波紋,斜斜地映著晚霞,閃出點點金光……

* * *

不是簡簡單單,無論你用寫的、用說的,都能引人入勝嗎?

為什麼?因為首先你沒有忽略「人地事時物」,又用大雁的叫聲、振翅、滑翔、波光和晚霞,使畫面變得生動。

所以寫文章不難,人家叫你即席致詞也不難,只要你依照那個路線思想下去,就不會差太多。

好!讓我再考你一個稀奇的題目吧—

〈傳真機〉 請你以〈傳真機〉為題,說一段話。

想想,「人」是誰?是「你」!是爸爸!是媽媽!

「地」是放的地方!傳真的地方!

「事」是傳真。

「時」是什麼時候傳?何時買的機器?

「物」是傳真機!文件、圖片!

現在,你先別往下看,想想自己能不能編出一段?

如果想不出,就讓我再舉個例子—

我們家很早就有了傳真機,爸爸說有傳真機,許多事情都變得方便了,文件、圖片,以前都要用寄的,現在則即使隔著太平洋,也能一兩分鐘就傳到對方手上。

傳真機放在爸爸書房,因為跟我的房間只有一牆之隔,所以我常可以聽到傳真機答答答答的聲音。爸爸出國的時候,總在夜裡傳信件給我,我躺在床上,一聽見傳真機響,就會想「那不是傳真,而是爸爸在說話」。就會想,明早醒來,又會有一封爸爸給我的信,躺在書桌上……

* * *

你說,不是非常冷門的題材,你也能應付了嗎?

「人地事時物」,這是記者寫新聞稿時,必須列入的內容。一個粗心的記者很可能寫了一大篇運動會的報導,記錄了一堆得獎名單,卻因為忘了寫那運動會的地點,而成為敗筆。

一個展覽的新聞,把展品介紹得天花亂墜,但是如果忘了寫展覽日期和開放時間,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問題。

記住!

無論說話、寫作、採訪。先想「人地事時物」,再加上動態、聲音或色彩,就好比蓋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漂亮的裝潢設計。

聽我說這麼多,你還覺得即席演講和寫作有多困難嗎?選自《跨一步就成功》(水雲齋)

摘自《鐵肩擔道義--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 商周出版社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些作品擴展了我的想像空間,豐富了我的言談內容, 使我對國文的興趣延伸到生活的許多層面。 有一段時期,我也接近拿破崙的表現: 「他狼吞虎嚥地閱讀所有他能拿到手的書。」 書是有生命的,它會發酵、膨脹, 再變形轉化為閱讀者的滋養, 使他可以進而擷取更精美的食品。
  • 渴望, 就是這種渴望讓我拿到國語課本當天回家即大聲誦讀一遍, 一學期口糧一晚上吃去大半,直到高中仍舊如此。 朗讀一遍,意猶未盡, 再誦二三遍,不知不覺竟能背誦, 在聲音的跌宕起伏之中, 感受音韻鏗鏘、情思綿遠、義理壯盛之美, 將人團團圍住、緩緩滲透, 吃人參果也不過如此。
  • 能夠聽到葉落,那或許整個驛站沒有多少客人吧,甚至是只有自己。夜半時接待人員應該也歇息了吧。 整個詩篇,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孤獨、失落。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 我要寫篇短文紀念我剛過世的朋友,林建興。林大哥生前寫道:「人一走,茶就涼,屬自然規律;人還在,茶就涼,為世態炎涼。」我喜歡喝茶,雖不擅焚香煮茶,但我知道,好茶哪怕茶涼了,餘韻裊裊,還是會讓人回味無窮。
  • 什麼是四聯體格式(tetractys)呢?「四聯體格式」是現代英國詩人雷‧斯特賓(Ray Stebbing)發明的一種詩歌形式,由至少 5 行 1、2、3、4、10個音節組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