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言

大學素質真的下降了嗎?

台灣由於大學校院數量的快速增加,新生人口數量卻又不斷減少,以致於近年來每年當接近大學分發放榜時,媒體就會對於節節高升的錄取率批評或提出悲觀性質的討論。今年由於高教系統的普通大學數量突破100所,而大學指考分發的錄取率亦突破95%,因此,這一話題勢必再次成為熱門議題。

一般而言,媒體對於此一趨勢的討論,大都集中在對於教改的批評,以及因為錄取率的上升,所可能伴隨的「大學生素質下降」的憂慮。的確,從最直接的結果來看,從過去的人口絕對數量高、錄取率低,到當前的人口絕對數量少、錄取率高,「大學生素質」的確不如以往,這當然是個很明顯的事實。

但是,我們在看待這一問題時,是否就非得以過往為衡量標準,而非難當下?其實,即使以過往作為衡量標準,「大學生素質」下降這一說法,也並非全然成立,因為這樣的評斷乃是以「平均值」作為比較標準。如果我們劃分出不同的百分位數群組,再以相同的百分位數群組來做比較,上述的說法就未必成立了。換言之,精確一點的說,當今錄取率的提高,所造成的最主要效應,就是以往能力不足以進入大學之門者,在廣開「大學之道」下,都能獲得進入大學就讀的機會。

因此,如果我們這樣便認定了「大學素質下降」,那麼,這就表示我們認為以上這一群人是不具進入大學資格的,而因為他們的進入大學,因而導致大學素質的下降。我相信,當我們若改換了這樣一個說法,可能原先同意「大學素質下降論」的人,應該會開始有所保留了。

事實上,若是我們換另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或許可以產生不同的看法。首先,我們應該可以先肯定,由於大學之門廣開,而使得過往無機會進入大學者,都能獲得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這是正面的。但重點在於,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環,亦應有其品質的要求標準,因此,關鍵也就在於,當前我們的大學提供了什麼樣的教學品質來訓練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又將如何的自我要求提升?

以前者而論,教育部目前所推動的大學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雖然在具體作法上或許仍有其必須改進之空間,但至少這些評鑑中對於大學教學品質的重視與要求,是個正確的方向,因為當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校本身就具有提供適合其需求的優質教學的責任。

不過,除了上述的學校責任之外,我們也可發現,受教者本身的自我要求與自我責任也是不能因此而卸卻的。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除了外在的環境條件之外,一個學生所該具備的生活紀律、合宜的行為規範以及學習態度,應該是更為重要的。而這些,其實正是與道德認知和要求息息相關的,換言之,道德品質直接聯繫著學習成果。

人是知識承載的主體所在,所以,人的品質便直接的關連到所獲取的知識品質。因此,當各大學開始關注自身的教學改進,以為學生提供更好訓練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對於道德教育投以更多的重視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