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手札

基隆市.槓子寮砲台

基隆的五處砲台古蹟,我只剩槓子寮砲台尚未寫旅記。最近寫完白米甕砲台旅記,心情上便想補寫槓子寮砲台旅記,將遺漏的這一篇補齊。我遊槓子寮砲台,已經是兩年多以前的事了。

當時為何沒寫旅記呢?是因為當天我連走了幾個基隆景點,先至探訪法國公墓,然後至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最後抵達槓子寮砲台。事後,寫了三千多字《法軍公墓》旅記、六千多字《二沙灣砲台》旅記,連寫兩篇,用力過度,對槓子寮砲台的旅記因此變得有點意態闌珊了。想等幾天,稍休息,思緒沈澱之後才動筆。沒想到一等就兩年過去。

旅行之後,立即寫旅記,是最理想的情況,這時記憶清楚,感覺最深刻。若旅途中,對於所見所聞,有強烈的感覺或想法,則回來之後,立刻動筆,旅記能一氣呵成,又能充份表達所想所思,則寫旅記的感覺最為美好。

有時候在旅途中,不一定會有特別的感觸,或者有時感觸太複雜,則回來之後,也會有不知從何寫起的感嘆。這時我就不急著寫旅記,先讓心情及思緒沈澱數日,記憶去蕪存菁之後,值得記錄的景物與想法便會逐漸浮現,旅記想表達的主題逐漸明朗時,然後再動筆行文。



砲盤區

旅行之後,心思沈澱多久較適當呢?以我的經驗,十天左右是個臨界點。若旅行回來,十天過後還沒開始寫旅記,那就不是沈澱,而是沈沒了。這次旅行的記錄可能就永遠不見天日了。雖然這未必不好,沒有感覺,也無須為賦新詞強說愁。不過,我總覺得,每一次旅行之後,還是要儘可能的寫出旅記,即使是簡單的記錄及整理圖片也好,這樣才能養成寫旅記的習慣,日子久了,習慣就成了自然。

記得以前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我已忘了,好像是張艾嘉唱的吧!歌詞裡有一句:「對你,不知道是已經習慣,還是愛?」內容是描寫男女感情的掙扎心情。這個「你」字,若換成「旅記」,也是很適合用來描述旅記寫作的心情。如果是「愛」,難免會有起起伏伏,會有變心或陷入低潮的時候。所以寫旅記,還是要持之以恆,最好讓它成為一種習慣。

以上的雜感,與槓子寮砲台並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事隔兩年,補寫槓子寮砲台旅記,若還寫些什麼歷史滄桑,那就太過矯情了。我整理這些舊照片時,甚至有些建築物的名稱,都無法十分確定了。若還有所感動,則不是因為砲台,而是寫旅記的本身。



從槓子寮砲台遠眺東北角海岸(遠處為基隆山)

槓子寮砲台位於基隆港東側的槓子寮山頭,就位於國立海洋大學的後山。登槓子寮砲台可從海洋大學男生第一宿舍的後面起登,走龍崗步道,約三、四十分鐘左右,即可抵達砲台。另外,也可以直接開車上山。從祥豐街轉立德路,經過二信中學後,循山路蜿蜒上山,沿途遇岔路,大致取左行,即可抵達槓子寮砲台。我當時是開車上山的。

槓子寮砲台是基隆現存砲台古蹟中,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由於戰略位置重要,台灣光復後,還一直有國軍駐守此地,並增修陣地工事;廢棄之後,曾經荒蕪多年,才被指定為歷史古蹟。

槓子寮砲台位置較偏僻,又無公車直接抵達,所以知名度遠不如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遊客也不如獅球嶺及大武崙砲台。

關於槓子寮砲台,幾乎所有的旅遊資料都寫它是創立於清朝時代,而根據學者的考證(劉敏耀,基隆砲台研究,臺灣文獻第52卷第1期,2001年),這座砲台是建於日據時代初期。槓子寮砲台入口的解說牌,對於砲台創建的年代,則出現相互矛盾的敘述:「創造年代:清光緒年間(西元1903年)」西元1903年的台灣是什麼年代,怎麼會與光緒皇帝有關呢?



砲盤區

進入槓子寮砲台,我記得先經過衛兵所(崗哨),旁邊有軍馬廄舍、將校官宿舍,以及一些只剩斷垣殘壁的營舍,然後走一段路,才抵達第二區的彈藥庫區,接著才到達砲盤區。砲盤區有石階可爬上位於稜線的觀測所及碉堡陣地。一些碉堡內的牆壁上還可看見國軍的碉堡編號。

稜線上的視野則相當遼闊,從基隆港外的和平島向東延伸而來的海岸,可望見海洋大學部份的校區、碧砂漁港、八斗子、深澳岬角,以及雄峙於東北角的基隆山。碧波萬頃,海天一色。

我就在安靜無人的砲盤區裡來回漫步,古樸的砌牆,空蕩的砲台,枯枝落葉,寂寞樹影,當時想必有所感懷。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現在已惘然。

旅記日期:2004.07.07 (寫於2006.10.13)



軍馬廄舍與將校官舍。


砲盤區


遠眺基隆港外海的基隆嶼。


遠眺深澳岬角及基隆山。


觀測所。


碧砂漁港。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