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的芬芳:日清帳

文、圖/徐正毅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老家在板橋後站的紅磚樓房,是先祖父所建,後來先祖父搬到台北市,由先父承接。先父過逝得早,幾乎沒有留下什麼遺物。倒是先祖父在日據時代到台灣光復後幾年的一本日清帳,雖經幾次搬家,尚留存在我的身邊。

日清帳雖然只是記載著金錢往來的明細,但仔細閱讀,可知先祖父生活點滴和先祖父和先父母間的互動。先祖父書法甚佳,用毛筆書寫的每條帳目,有如書法作品一樣有其意境。這本日清帳一共記載近10年,讀來感觸良多。

其一,先父、先母雖已成家,但先父早年在銀行任職和先母在板橋國民小學任教的薪水,一律先繳交先祖父,不敢挪為私用,由此可知先祖父之家風甚嚴。

其二,當二戰結束,先祖父的日清帳的年月日,從昭和改成民國。先祖父1886年出生,在9歲時,接受外人統治,而後日據50年期間,似乎從學習中慢慢適應新的環境,也有不錯的經商成果。民國34年台灣光復,來了一個新的統治者,不知他的心情為何?但從日清帳上年月日,昭和改成民國,字跡潦草恐怕是茫然無措的反應吧!

其三,日清帳在民國37年後就中止了。先祖母民國36年去世,而當年也發生了228事變。不知先祖父之所以中止日清帳的記載,是失去了牽手而無暇記載,還是228事變後,因恐懼而不敢再記錄,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臥房門口,一直掛著先祖父在我讀初中時代寫給我的對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我沒有去當官。每日晨起看到先祖父勉勵的話,競競業業祖訓是從。◇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碗什錦麵,是我在求學階段,考試表現好的時候,父母給我的獎勵。當時那家麵店,店面一半是由店家的兒子賣豬肉,另一半則是一家小小的麵店,一大碗湯麵內容是當時少見的幾片豬肝、豬肚、花枝和肉片,還有兩尾蝦子。一碗麵常常是由家中幾個小孩共同分享。
  • 當時在永康街附近的逸華齋,有著古色古香的裝演,所販售燻雞、滷味味美,但價格頗高。

    後來老板退休了,在那兒幹活多年的夥計頂下這家店改名為信遠齋,並且搬到了信義路靠近金山南路上,品質依舊好,因此還是擁有不少老主顧。

  • 山地放領政策實施後,許多原住民取得了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但因許多領到山地的原住民早就移居平地,這些屬於他們的山地對他們而言,因不會耕作,只有轉租給平地人。
  • 東門市場因金山南路而分隔成兩個區域。原來在日據時代叫東門町的地方,是日本人的住宅區,有不少日式房舍,而後政府遷台成為官舍。
  • 女兒研究所畢業,全家到校園一同拍照留念。

  • 南京東路5段有家西點麵包店,大姊來我家時,常去那兒買些西點當伴手。就這樣地,20多年來,我時常吃這些西點當早餐。
  • 先叔是我的授業師,他不但教我如何做生意,並且讓我懂得吃的藝術。我自行創業後,還一直和他保持著類似長輩,又像兄弟一樣的往來。懂得吃的人,最好也懂得做菜。

  • 上班時候午休用餐時間短,尤其工作繁多,只能就近餐館吃盤飯或來碗麵,隨即趕回工作。

    常去的一家餐廳是賣著廣式粥、湯麵和盤飯的店。老板娘和夥計們動作迅速,讓我們不用久候,而且盤飯中的燒腊水準頗高,鮮蝦雲吞料好、實在。因常去用餐而和店中人員逐漸熟識。有時吃得太快,老板娘還會好言相勸,要我細嚼慢嚥。

  • 幾年前,由蘇澳到花蓮,經過蘇花公路,正值冬季陰雨天,在迷霧中盤延於公路上,十分驚險,至今還留著那絲不安的感覺。
  • 經以前大學同窗,目前在中央研究院作研究的同學介紹,認識一位名作家,她也在中研院做研究。

    我曾經為她的一本書——《童年往事》畫插圖,後來她的舊作——《斷掌新娘》要再出版,也拜託我為這本書做插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