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縉雲山—川東小峨眉

牟梅
【字號】    
   標籤: tags:

「山如碧玉水如黛,雲在青天月在松」,素有「川東小峨眉」之譽的佛教名山縉雲山,位於重慶市北碚區西北4千米處,它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東西排列九峰,即朝日峰、香爐峰、獅子峰、蓮花峰、寶塔峰、玉尖峰,其中玉尖峰最高,海拔為1050米。海拔882.6米的寶塔峰,因形狀象寶塔而得名,傳說是古「阿育王塔八萬四千之一」。
縉雲山,古名巴山。關於縉雲山名字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說黃帝時有縉雲氏後裔居此,故稱縉雲山。據郡志載宋靈成侯廟碑云:「此山出於禹別九州之前,黃帝時有縉雲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於巴(宗)以御魑魅,名基於此」。一種是因為縉雲山間雲霧繚繞,雲霞時常變得色赤如火,奼紫嫣紅,而古人稱「赤多白少為縉」,故名縉雲山。還有一種是因為山上有一座名為縉雲的寺廟而得山名。據說縉雲寺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早在南北朝時就有僧人在此修行,比如南朝宋的僧人慈應最早在此修行建廟。據說迦葉佛和道家真武帝都曾在縉雲山上駐足,並被這裡的仙氣所吸引。獅子峰上的兩個長尺餘、深寸許的足跡傳說就是真武流下來的,而縉雲寺供奉的則是迦葉佛。

唐朝著名僧人幽谷也曾在這裡修行,並為眾生講解佛法。當時有兩條龍也前來旁聽,深受教化。二龍知道縉雲山缺水,為了感謝幽谷,遂送水上山。

縉雲山上原有寺廟10多座,現存縉雲寺、溫泉寺、白雲寺。

縉雲寺坐落在「獅子」、「聚雲」兩峰之前,始建於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唐高祖(618年)時更名為「禪真宮」,唐宣宗(847年)賜寺名為「相思寺」。宋朝時該寺香火最為鼎盛,998年,宋太宗曾讀過的梵經240卷被供奉在此。宋景德四年,更名為「崇勝寺」,萬曆三十年(1602年)改為縉雲寺,賜題為「迦葉道場」。明末毀於兵火。現存廟宇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新修葺的。

除了寺廟遺跡,縉雲山上還有八角井、佛光巖、捨身巖、相思巖、南北高觀音、晚唐石照壁、宋代洛陽橋等景觀,其中不乏美妙的傳說。

在縉雲寺的旁邊有一口水呈碧青色、形狀呈八角形的井,名為「八角井」。相傳早期縉雲山上缺水,一個叫了塵的僧人每天向神佛祈禱,希望可以得到幫助。一日,了塵正在打坐,觀音菩薩突然降臨,並告訴他「出山門向西三百步,深挖三丈,即有水源。」於是,了塵按照菩薩的指點,帶著八名僧人挖掘泉水。三天後,一股清亮的泉水從地下冒了出來。為了紀念這些僧人,就將井建成了八角形。史書記載,在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十月,八角井的泉水中,突然出現紅蓮花,而且歷經月餘仍不消失。

朝日峰西側有一高20米的懸崖絕壁,令人稱奇的是:在絕壁中央有約50厘米的坐佛圖案一尊,以坐佛為中心,絕壁上呈現出圓形的光環圖案,直到絕壁邊緣。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時,便會熠熠生輝,好像佛光普照人間。

在縉雲寺以西3公里處的罈子石,有一座高約百米的凹形懸崖,稱為「捨身巖」。據說這裡的氣場特別好。比如在夏秋季節的晴好天氣,向崖下拋落重量輕的物體(如草帽、竹枝等),它會晃晃悠悠的飄到巖上,而不是下墜。

相思巖在縉雲寺側的香爐峰下,十分壯觀。巖崖底部,有宋代摩岩石刻,形狀如塔,塔下的石窟,是埋葬僧人骨灰的地方。

唐代詩人徐凝曾作《題縉雲山鼎池》二首,詩曰:

(一)
黃帝旌旗去不回,空餘片石碧崔嵬。
有時風捲鼎湖浪,散作晴天雨點來。
(二)
天地茫茫成古今,仙都凡有幾人尋。
到來唯見山高下,只是不知湖淺深。

──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人認為嶗山「三圍大海,背負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勝境也」。李白有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開篇即記述了在嶗山遇仙之事。
  • 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的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其山勢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景色奇美。
  •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亙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1094米。
  •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蓊嶺蔥鬱的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西郊,面積30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數十座,其主峰翠屏峰海拔為2123米,山下峽谷與河流交匯,形成虎踞龍蟠之勢,素有「西真奇觀」、「西來第一山」、「崆峒山色天下秀」的美譽。
  •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讚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


    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
    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
    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餘尺飛龍湫。
    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 據說多智和尚因建寺無人運瓦而發愁時,竟迷迷糊糊做起夢來,結果何氏九仙顯靈,瓦片奇飛。「出米石」講的是山民黃阿山家中貧苦,祖母挨餓,忽夢見石竹山上的石木皇裡儘是白米,夢醒後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
  •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北36公里的浮山鎮,海拔165米,景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有獨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巖和72奇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