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

加學者研究商朝歷史鏡鑒現代中國之興替

【大紀元5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馮靜編譯報導)加拿大亞太考古學研究首席科學家景志純(Zhichun Jing,譯音)正在研究中國北部黃河流域在久遠歷史前的城市遺骸,從華夏文明的興衰探索現代中國的成敗。他的考古發現指出,當時的商朝後期,人們不能自由的表達個性,社會也變得嚴厲苛刻並要求統一思想,社會於是逐漸走向衰敗。他的研究對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起到很好的鏡面作用。

作為一名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類學助理教授,景志純致力於研究早期中國人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從中探討華夏文明,包括現代中國社會之興衰。在過去的10年中,景教授尤其專注對中國古代商朝後期城市面貌的研究。商朝是中國和東亞最先出現文化的文明社會,曾在公元前1200到1050年間非常繁華。商王朝後期都城設在殷虛(Yinxu),也就是現代的安陽城。

景教授表示:「歷史能夠啟發我們該如何處理今天和明天的問題,譬如人類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這位加拿大亞太考古學研究主任(Canada Research Chair in Asia-Pacific Archeology)準備展開一項新的研究,進一步整合考古學和生態學數據。

他說,作為世界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面對的環境問題,其嚴重性遠遠超過其它任何國家。但為了滿足眼前的需求,中國 像許多國家一樣經常上馬一些最終會摧毀家園、破壞文化古蹟和造成不可逆生態環境惡化的項目,比如水壩等。

景教授說:「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我們能更好的理解和評估目前的環境論點、解釋和政策」。「如果我們能提出生動的數據,就能說服人們從長遠考慮,而非採取急功近利的舉動。」

他指出,目前學者們在研究可持續性發展問題時,通常涵蓋一兩個世紀的數據,而相對而言,考古學的記錄則跨越數千年的歷史。

他的研究將會分析中國6000年曆史中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特別聚焦黃河流域,尤其安陽城—這個記述著許多早期歷史的古城。

自從8500年前,中國早期的人類生活就顯示出農業社區圍繞著市區迅速發展。景

教授將評價這些城市的考古研究成果,以及它們在中國的銅器時代、大約公元前2000到771年間,作為政治和經濟中心的興起和衰落。

景教授說:「我們將會研究這些古人對環境演變(既是氣候或人類所引起)的反應和對策」,「我們也將調查生物多樣性的演變過程。」

通過使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景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將結合考古學、地質學、古文書學、同位素化學和孢粉學共同研究。採用的一些方法,包括對湖泊沉積物高分辨率花粉分析、對植物遺骸進行植物學研究,都將補充到對史前人類的考古學勘測中。從這一點上,景認為,他們將能證明幾千年的人類興衰循環及社會對自然行為的後果。

他說:「考古學記錄可解析數百起社會持續發展與環境承受的關係,以及數千例社會發展與環境相互破壞的事實。」

景教授表示,分析特殊的時間和地點的文物可能會揭示重要的事實。例如,商朝的出土文物表明,在早期,最初的城市有益於發展新的技術和文化藝術。他說:「商朝人發明文字,可能是為了在不同族群之間交流信息。他們從近東或中亞進口馬車,並迅速吸收其它民族的文化。」

但是,在一個世紀之後,商朝的生命力趨於衰竭。最初的多元化和創造性轉變為愚笨的墨守成規。他說:「在商朝沒落時我們發現,他們的瓷器、建築物和藝術品趨於標準化和簡單化。」

景教授認為,這種考古學現象說明,如果人們不能自由的表達個性,將會減少創造性。他說:「當社會變得嚴厲苛刻並要求一致,就很有可能發生崩潰。」

景教授的研究受到一些政府和民間機構的支持,包括加拿大社會和人文科學研究委員會、加拿大改革基金會、卑詩省知識開發基金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蔣經國 (Chiang Ching-kuo)國際學者交換基金,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考古學院。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