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營養

張錫純山藥粥療陰虛

近代名醫張錫純,學驗俱豐,善治陰虛,創制了別具一體積的以食代藥之粥、飲、餅等劑型,大大豐富了臨床治療手段。茲就《醫學衷中參西錄》(以下簡稱《衷中錄》)中,有關內容,擇要分述於下。

  張錫純指出,外感溫病「純乎溫熱」,內傷病「陽盛陰虛者實為十分之八九也……臨證之際,以急急保其真陰為急務」,強調「治陰虛專責重於脾」的理論,重申「陰虛之甚者,其周身之血脈津液,皆就枯涸,必用汁漿最多之藥,滋臟腑之陰,即以溉周身之液」,其治療首選山藥。

  以食代藥,張氏於粥劑體驗最深。謂早年「歲試津門」,患泄瀉不適,服藥無效,用「白粳米煮爛熟作粥」服之,泄瀉遂愈。可證其初習醫時,亦深諳以食代藥之理。

  張錫純謂:「無論何物作粥,皆能留戀腸胃」。所有粥劑,皆以山藥為主(亦有用白粳米者)。他認為山藥汁漿稠黏,以之作粥,大有留戀腸胃之功,待藥力吸收輸布。

   薯蕷粥 治陰虛勞熱,或喘或嗽,或大便滑瀉,小便不利,一切贏弱虛損之證。每次取生山藥細末20g~30g,和涼水作粥食之。該粥多服久服,間有發悶者,可將金錢橘餅(代白布聖)切成細末,調入粥內,再食即無斯弊。《衷中錄》常以之治脾胃受傷、大便滑瀉不止、產後暴虛喘嗽及陰分素虛、血液短少諸證。

   蕷粥治小兒夏秋渴瀉,效果極佳。因「小兒為少陽之體」,陰分未足,如滑瀉不止,尤易傷陰分。兼見發熱煩渴、小便不利、乾嘔懶食等證,形成「燥渴多飲、飲水過多、不能運化,遂成滑瀉,而燥渴益甚」等迴圈相因之病理。此際,「欲滋其陰而脾胃愈泥,欲健其脾,而真陰愈耗」。所謂涼潤溫補,皆不對證。加之小兒苦於服藥,家長又多姑息婉隨,竟至不治者多矣。惟「山藥脾腎雙補,在上能滋,在下能固,利小便而止大便」,且為尋常服食之物,以之作粥,調以砂糖,小兒必喜食之,一日兩次,可期數日必愈。

  山藥富有汁漿,炒則汁漿枯焦而無滋陰之效。山藥隨配伍不同,而治證各異。

  山藥雞子黃粥 治泄瀉久而腸滑不固。即於薯蕷粥內,加「固澀大腸」之熟雞子黃,兩補脾腎,加強止瀉作用。

   薯蕷芣苢湯(粥) 治陰虛腎燥、小便不利、大便滑瀉、兼虛勞有痰作嗽者。用生山藥30g軋細,生車前子12g,同煮作粥服之,一日連服三次,小便自利,大便自固。該方重用山藥,固大便,利小便,配伍少量車前子「滋陰」而利小便。且二藥皆汁漿稠黏,大能留戀胃腸以發揮藥效。車前子雖能滋陰,因其利水,故治陰虛有痰之證,用量宜減半,恐水道過利而陰分更傷。

   珠玉二寶粥 治脾肺陰分虧損,飲食懶進,勞熱咳嗽,並治一切陰虛之證。生山藥、生薏仁各60g,共搗成粗渣,煮至爛熟,再將柿霜餅24g切碎調入,隨意服之。方中「山藥、薏米皆清補脾肺之藥」。且山藥滋膩,薏米淡滲,兩藥並用,滋膩與淡滲互濟,可久服無虞。更以柿霜餅益肺陰,清肺熱,滋肺燥為佐使,能大滋脾肺之陰,誠為至穩善之方。

  薯蕷半夏粥 治胃氣上逆、沖氣上沖,以致嘔吐不止、聞藥氣則嘔吐益甚,諸藥皆不能下嚥者。生山藥30g軋細,清半夏30g。光用微溫水將半夏淘洗數次,待全無礬味為止,以做飯小鍋(電飯煲)煮半夏清湯兩杯半,調山藥細末作粥,和白砂糖食之。半夏「為降胃安沖之主藥」,方中用量超出常規量者,乃補充因過度淘洗所丟失之藥力。張氏謂:「凡嘔吐之人,飲湯則易吐,食粥則則借其稠粘留滯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藥力施行」。而山藥之潤肺生津,可濟半夏之燥,又能補腎斂沖,沖氣得養而自安其位,嘔吐自止。且兩藥皆清淡無味,故奏效甚捷。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