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典範研討會 論文研析宋代繪畫畫題源流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舉行第二場論文發表,堪薩斯市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楊曉能曾任職美國大都會美術館的獨立學者姜斐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板倉聖哲分別發表論文,研析討論宋代繪畫的「畫題與源流」。

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分四天舉行,共安排了七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論文發表分成九個場次:分別是一、形式與風格,二、畫題與源流,三、宋徽宗,四、宮廷藝術,五、文人藝術,六、書為心畫,七、青瓷之魁,八、典範的形象,九、造作與消費。

今天第二場論文發表,分別由堪薩斯市納爾遜-阿金斯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楊曉能發表「北宋繪畫淵源的考古學觀察」,獨立學者姜斐德發表「畫題-北宋的典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板倉聖哲發表「睢陽五老圖像的成立與開展:北宋時代知識人的繪畫表象」等三篇論文。

楊曉能在「北宋繪畫淵源的考古學觀察」論文中,致力北宋繪畫淵源的考古學觀察,是根據中國傳統繪畫的基本形式、內涵、手法和特徵,以考古發現的北宋以前的關鍵繪畫實例入手,從筆法、構圖、體裁、題材、美學觀、風格等角度出發,追溯早期中國繪畫的發展軌跡,試圖梳理出北宋繪畫淵源的大致框架。

楊曉能將考古學的分析排比法和美術史的傳統研究途徑相結合,舉重要的考古發現為綱,以點帶面,在典型個案的觀察和研究中汲取出種種的資訊和物證,以求對北宋繪畫淵源有所啟示。他指出,從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沒有北宋以前的繪畫實踐與成就,也就沒有北宋繪畫藝術的輝煌。

獨立學者姜斐德發表「畫題-北宋的典範」論文指出,繪畫作品命名的實踐,在十一世紀產生重大的改變。在北宋之前,繪畫作品並沒有標題或以內容來命名。由現存材料來看,畫名通常採用最簡潔的描述,諸如「佛」或「山水」。

當這種簡化、描述性標題沿用下來,特別在著錄裡,一種更具啟發性的畫題在北宋時出現,這個新現象與有教養的文人對繪畫產生興趣有關。姜斐德透過檢查存世的唐宋繪畫著錄以及文學資料,追溯這樣的發展。

四個字畫題的出現,與山水畫的興起以及脫離人物題材的趨勢平行。姜斐德說,有人質疑這是否暗示對人文的興趣減少,證據顯示恰好相反,因為大量的自然現象提供可以滿足人類事物的隱喻,以運用典故的方式,與這個時代的美學和禮儀相符一致。

北宋時代具代表性的肖像畫「睢陽五老圖」畫的是杜衍、王渙、畢世長、朱貫、馮平,這五位真宗至仁宗時期的官員。為首的宰相杜衍在慶曆年間(西元一0四一至一0四八年)范仲淹等人實施的改革活動「慶曆新政」裡扮演改革派的後盾。板倉聖哲發表「睢陽五老圖像的成立與開展:北宋時代知識人的繪畫表象」論文,主要是以後人的接受度為觀點出發,重新探討此類文人肖像畫擁有的功用,及其開展與轉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四日電)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各種面向。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鑽研美術史的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方聞 (Wen Fong),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宋元繪畫典範的解構:『形似再現』終結後中國繪畫的再生」專題演講,他從美術史的觀點,分析宋元繪畫從「狀物形」向「表我意」模式的轉換和流變。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今天舉行第一場論文發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小川裕充、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餘輝分別發表論文,研析討論宋代繪畫的「形式與風格」。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