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聞解析宋元繪畫從狀物形轉換表我意過程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5日報導】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羅廣仁台北五日電)鑽研美術史的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方聞 (Wen Fong),今天在故宮博物院「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發表「宋元繪畫典範的解構:『形似再現』終結後中國繪畫的再生」專題演講,他從美術史的觀點,分析宋元繪畫從「狀物形」向「表我意」模式的轉換和流變。

國立故宮博物院慶祝正館重新啟用,推出「大觀:北宋書畫、汝窯、宋版圖書特展」,並將於五日至八日舉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邀請到四十餘位海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學者,從典範性的角度探討宋代的書法、繪畫、工藝美術和出版事業等的各種面向。

中央研究院院士方聞在專題演講中指出,雖然中國藝術不像歐美藝術史,並沒有「科學模擬」的發明,能把解剖學和單點透視學應用到人物或山水畫上來處理空間的概念,但在北宋(西元九六0─一一二七年)期間,中國山水畫也自有不同的技巧來「掌握形似再現」(或「掌握幻覺」)。

中國和西方人對繪畫有基本不同的看法,方聞表示,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曾指出,中國的書寫系統,建立在五千多漢字上,而不是拼音的字母,它「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思維方式」。因為在中國視覺世界中,文字(「圖識」)和繪畫(「圖形」),同時是「圖載」表意的圖像符號,因此中國藝術指為「書畫同源」。

中國畫畫關鍵在於書法用筆,方聞指出,「筆跡」和「墨跡」同是書畫藝術家延伸自身風采意涵的技法。北宋晚期宮廷畫院領導者宋徽宗(西元一一一0年至一一二六年)模擬再現性的「雀竹圖」,用書法技巧來「狀物形」,使其對自然對象的「模擬」一變而為「表吾意」的一件精品。

可是,在元初文人畫家趙孟頫「木石圖」中,他展示獨特表現性書法用筆的結構,要甚於其對自然「狀物形」的模擬。方聞說,趙孟頫每一筆的式樣皆承載了藝術歷史性的淵源。其形式結構轉達了個人歷史「傳承性」的含意。因此,元代文人畫家的「用筆」結構,不單是「風格」的外型,更有標誌「符號性」的內容意涵。

在中國藝術史發展中,從漢朝到南宋(西元二世紀到十三世紀晚期),是以「神似」做為繪畫最高的標準,藝術創造全仗天才賦助(「人為萬物之靈」,所以能畫),方聞指出,宋代以後的文人畫,常用臨摹或藝術史批評來領悟有個性化的藝術創作於變化。

十世紀時代,山水畫優勢地位確立,范寬(活動於西元九六0年至一0三0年)的「谿山行旅圖」是郭熙(活動於西元一0一0年至一0九0年)所謂「高遠」山水構圖的體現。方聞說,「谿山行旅圖」畫面正中有寬舒垂直的大山「主」峰,兩邊有左右相對侍從的「客」峰。這種圖像跟象形「山」字相對照,使人想起六世紀四川萬佛寺石碑造像的「須彌山」,它被視為世界的中軸,在前面中心有一坐佛。

方聞說,柯羅 (Corot)或莫奈 (Monet)所作西方風景畫畫使觀眾在「單點透視」鏡頭中立即獲到視覺的享受,而隱居山林的範寬卻要求觀眾在漫步荒山小徑中,做出對生活的思慮,用前後移動的散點透視來觀察風景,分別用上下左右移動,時而快速上升、時而搖擺不定的視覺來測驗神思。

儘管在傳統中國藝術史上,范寬和郭熙「模式」的建立有不同劃時代的要義,從郭熙「早春圖」到趙孟頫「雙松平遠圖」,後者解構了郭熙的「用筆語言」(brush idiom),完成個性化、書法性的變革—從宋到元模式上的轉換,概括學界對中國繪畫史從宋代「狀物形」到宋後「表吾意」所作的分析。這種宋以後由「狀物形」向「表我意」模式的轉換,通過個性的多「變」,為中國繪畫史帶來了一種新的多元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 老子《道德經》說道:「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竹可言志,也可以寄情,一方面也體現士大夫的人格操守。文同是北宋畫墨竹首屈一指的人物,人稱「湖州派」。對後世墨竹發展影響極大。他的表弟蘇軾亦曾為其寫過許多首題畫詩。今天我們就從文同最出色的、最引人注目的《墨竹圖》來看看,這幅畫為何讓人過目難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