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提供運輸動態資訊 旅客候車不煩悶

【大紀元2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九日電)旅客運輸經常受到塞車或意外影響,導致行程延滯而焦急。研究發現,此時若增加動態資訊,結合運輸場站附近活動資訊,隨著活動地點距離場站越近,旅客參與衍生額外活動的時間比重愈大,充分運用候車時間並化解憂煩。

由於大眾運輸系統可靠度及服務品質不穩,使用率不易提昇;而且大眾運輸場站資訊取得不易,導致等車時間不確定,因此,政府逐年推動各大眾運輸場站間動態資訊系統,希望提升大眾運輸的服務品質。

目前台灣動態資訊系統仍在發展階段,普及與否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動態資訊的發展與旅客的旅運需求行為也密不可分,且提供動態資訊系統,不僅受到政府政策與資訊系統設置、維護成本影響,也必須考慮旅客的接受度及對決策行為的影響。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教授許巧鶯執行「動態資訊對城際大眾運輸使用者旅運與活動行為影響」研究計畫。

許巧鶯指出,運輸場站附近有許多密集的經濟活動,而旅客受塞車、意外事故等突發影響,無法準時上車而延誤行程,雖有動態資訊告知班車的即時發車時刻,但旅客卻無法妥善運用時間從事其他活動。

研究團隊針對動態資訊提供,探討旅客的等車時間、活動時間與旅行時間的關係,分析旅運決策的交互影響,並推算旅客在動態資訊下衍生參與額外活動的時間比值,以反應旅客在動態資訊提供下分配時間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旅客可用於參與衍生活動的時間比值與等車時間、時間與金錢預算及旅客的決策行為有顯著關係,且隨資訊所告知活動地點距離場站越近,旅客參與衍生額外活動的時間比值越大。

研究團隊也以台北火車站為起點,以搭乘台鐵與國道客運由台北至台中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應用敘述性偏好法,調查動態資訊提供時旅運者是否衍生額外活動需求,進而改變運具及出發時間的決策。

結果顯示,約 81%旅客選擇於動態資訊提供下,願有效利用原本等車時間參加場站週遭活動,並期望透過動態資訊系統了解更多有關場站週遭區域活動資訊,如餐飲及美食情報、資訊或電子產品促銷活動、書店展覽訊息與站前廣場娛樂及表演活動的訊息,這項結果可供日後政府推動動態資訊系統及制訂策略的參考。

許巧鶯說,這項研究結果不僅可了解動態資訊提供下,運具發生延滯時,旅客如何重新選擇運具及班次,並可作為運輸業者預測旅客班次與運具的轉移情況,進而協助業者掌握運量變化及研擬班表等重要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