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壇博覽

【藝海漫遊】洞簫達人──廖錦棟

【大紀元12月23日訊】少年習作第一把洞簫

在台灣,唯一一個只靠山不靠海的美麗城市南投,有一個因為曾經擁有滿山遍野的竹子而得名的小鎮,傳神的取名為竹山鎮。竹山鎮,地靈人傑,在此孕育出一位奇特的竹管樂器高手──廖錦棟,無論是在簫的吹奏上,或是在簫的樂器製造上,都稱得上是行家中的行家。

有人說,廖錦棟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演奏家,走過半百人生的他,已經積累出四十年關於製作和吹奏洞簫的經歷,除了以無師自通的方式學會洞簫,還自行研發出一套製作簫的獨門絕活,讓不少吹管的演奏行家佩服不已。他自稱對於聲音非常敏感,為了執守洞簫這一門吹奏藝術,除了自己加入南管的演奏團體,也鼓勵妻子一起學習,經過幾年的接觸,他的太太對南管也培養出高度的興趣,從此以後,夫唱婦隨遊藝其中。喜愛洞簫的廖錦棟就像一塊海綿,也同時學習了月琴的演奏跟古詩詞的吟唱,自己寫詩填詞、自彈自唱的廖錦棟,把玩著月琴,吟唱著:「平生鍾愛風流古,會曲知音絃管鳴,淡看人間名利事,琴書山水寄閒情。」



自彈自唱的廖錦棟把玩著月琴一邊吟唱著



談起與簫的緣分,廖錦棟表示,因為生長在南投竹山的地緣關係,當時對簫的聲音特別敏感,覺得特別有興趣,所以開始自學摸索怎麼吹簫,後來因為吹簫,與竹山一位做簫的師傅熟悉起來,當時那位做簫的師傅不太會吹簫,他就幫忙做簫的分級評鑑。

在廖錦棟就讀國中一年級時,因為學校工藝教室有很多的機器設備,於是他把山上採回來的竹子帶到學校,利用課餘時間在工藝教室做簫,終於他製作了人生中的第一把洞簫。彷彿冥冥中的安排似的,廖錦棟的少年時期並不像一般十二、三歲的孩子一樣,延續著玩樂的童年,而是早已邁開腳步,朝著洞簫專家的行列慢慢前進。

陸陸續續的,廖錦棟只要有空就去山上採竹子回來,製作各種不同調性的簫。一做就做了大概一、二十年,其中有一把簫讓他特別滿意,音色很棒,就把它題名為「驚波」。後來在台北的一次簫友交流聚會中,一群簫友試吹過「驚波」後,都覺得很渴望能擁有類似這樣的一把好簫。





選竹材後去除多餘的根部





洞簫要矯正前先烤火







矯正洞簫的彎度等



簫與傳說中的神獸

積年累月的基礎功,是深入簫的藝術的根本。日本有所謂「尺八的培訓」,大約以一萬個小時吹奏為一個基礎。這些數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由此可知簫的音樂家的養成是多麼的不容易,然而「簫」看起來好像老得跟這個時代的脈絡銜接不上,那麼它到底有多古老呢?又是源自何處呢?

在日本王家博物館裡,保留著好幾把唐朝時期的尺八。關於一尺八寸長的由來,廖錦棟推測那是由黃帝之長九寸延伸而來的,當時黃帝命大臣採谷之竹(像鳳的聲音)做律管。廖錦棟覺得「吹簫引鳳」不是神話,如果世上真有鳳的話,因為是用模仿鳳的聲音做出的簫來演奏,所以鳳聽見了當然會飛下來。他表示以前早晨都會到山上練習簫,會有大鳥飛來,小鳥、還有曾經一群鳥圍過來的,其實那是因為聽了簫的頻律覺得有親切感,來看看吧!

因此,遠及黃帝時期就存在、長達五千年歷史的「簫」,不但夠老,而且因為跟傳說中的神獸有「吹簫引鳳」的淵源,所以讓人倍感神秘古雅,廖錦棟為了探究並拓寬「簫」的領域,除了傳統形制內的尺寸和尺八的簫,更做出很多形狀、長度不同的簫。他表示如果用各種高低音的簫一起合奏,將會是獨一無二的音樂團。

吹簫如同寫書法

為了探究洞簫的極限,廖錦棟老師做出很多不同的洞簫,其中包括胖的、細的、長的以及短的各種簫。他不僅吹簫也研究製作簫的技法,完全樂在簫的世界中。





廖錦棟製造各種胖瘦長短不同的洞簫



最胖的簫──竹壎,長度不很長,但是它的音大概可以達到四倍長的波長,是很低沉的音。因為竹壎是閉管樂器,它的波長和洞簫的開管樂器不大相同屬於單聲波,特色就是低沉。

最細的簫──廖老師實驗發現,細管雖然低頻不怎麼樣,但是高頻效果很好,所以它的多重感更豐富。當透過這個多重感,將細管調製得更完美的時候,發現低音很好吹,只是很小聲,但是它仍然是很豐富的。

最長的簫──簫的長度越長聲波波長也越長,所吹奏出的音會變低音,如果長度再加長,就無法按得到音孔。為了克服障礙,廖老師將簫身彎曲製作來製作(四尺長)。





最長的洞簫

似簫不是簫(鴨母達仔)──鴨母達仔是台灣的傳統樂器,廖錦棟用竹管做,吹嘴則用蘆葦製成,音色屬於比較淒涼的感覺。古詩云:「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進夢鄉」,彷彿浮現出令人思鄉的情景。

洞簫的構造看起來並不複雜。就學習而言,入門時沒有什麼門檻,但是要精熟就得下苦功去練。在簫聲中浸淫了將近四十年的廖錦棟解釋說,在吹奏的技巧上吹簫就像是在寫書法,也就是說毛筆人人會拿,但並不是誰都能寫得一手好字。那麼,對於初學的人來講,要經過怎麼樣的學習過程,才能得心應手的讓這個看似簡單的樂器,傳送出優美的音律呢?

廖錦棟老師說,要學簫其實也不難,民間有一句話:「年簫,月品,滿世弦。」(閩南語),意思是學簫大概一年就夠了;學笛子(閩南語稱為「品」)大概一個月;學拉弦樂器就要憑個人的音感,如果音感不好可能要換下輩子才能學了,就是萬世弦,得學好幾代才能學起來。他表示吹簫不重技巧,比較重氣韻,就像寫書法一樣,出筆、運筆、尾怎麼收等等,就由一個音就可以聽出功力的深厚。一個音如何出音、延續、收起,在很簡單的音符中就可以感受到它的美感。

利用多聲波原理製簫

除了吹簫以外,廖老師的工作是在一家大型企業的研發部門從事系統整合的工作,他利用公司裡的一些儀器量測發現了最好的簫的聲波是一個多聲波共鳴,在物理上有所謂的多重協波關係,若能達到協波關係都平整響應出來的時候,所製成的簫就會呈現出很理想的音色。傳統業者普遍認為簫材是影響音色最為重要的因素,這裡可以說明那並不是很正確的。

廖老師發現多聲波原理後,花了將近七、八年的時間才完全能控管如何讓它多聲波,達到每一個音孔都能按照合協聲波一起疊出來的這個理想,這是一個很高精密的技術。擔任有關聲學和影像的工作,卻一腳踩入古調的簫聲裡,廖錦棟好像是一個穿梭古今的雅士,在最先進的科技和古老的音律之間。對他而言,能開拓簫的另一片天地是他很享受的一個過程,簫的性能再提升,人們會更陶醉在迷人的簫聲裡。





洞簫鑽孔

以簫會友分享簫聲

從做出一把「驚波」的好簫,到可以得心應手的做出很多把「驚波」後,廖錦棟開始分享他的簫。但是他要求買簫的人要有一定的吹奏基礎,所以要得到一把好簫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擔任專業國樂團演奏的蔡榮文表示,雖然自己在樂團是吹嗩吶的,但最早學的樂器卻是笛簫,所以也非常著迷於簫聲。他覺得廖老師所製作的樂器跟樂器行賣的樂器很不一樣。因為外頭賣的樂器大多是工匠做出來的,也許就開一個模子;而廖老師則是根據樂器的材料,在吹奏上整個的操控性,包括音色、音準都能達到一個水準下所做出來的樂器。

廖錦棟說不是為了要賣簫而賣簫,而是為了大家能有個交流環境,也能交個朋友,以簫會友。

簫給人的印象都是比較哀怨的,尤其是在夜晚聆聽會讓人有很感傷的感覺。廖錦棟國小畢業的時候父親過世,當時他感受到心靈上極大的衝擊,生活上倍感困難,加上他比較內向又有憂鬱的情緒,便透過簫來抒發,寄情於簫聲之中。後來他接觸到一些哲學思想,道家的、佛家的及禪的一些思想後,對於世間事情的看法都有些改變。他認為一切都是緣聚、緣滅來的,只要看清楚這一現象,就會變得較豁達。



夫唱婦隨遊藝其中



簫的物理特性滿適合現代人,因為現代人生活比較緊張忙碌、心浮氣躁,生理上也有很多毛病,人際之間較不和諧,如果透過簫聲對人的腦波有一種平息作用,簫聲本來的頻率再加上共鳴的特性,以及物理上來說是一個合協的聲、多重的合協聲,使人更容易親近它,便容易放鬆下來,也能成為現代人心靈上的精神食糧。所以廖老師一直想將簫聲帶向一個寬闊的、平和的一個感覺。

傳統的簫聲含有悲愁、淒美的聲調,那樣的音調剛好符合當時廖錦棟哀傷的心境;然而境隨心轉後,如今他傳送出來的簫聲不哀不怨,更為豐富、華美,吹奏出的音符可以幫助聽音樂的人舒緩情緒,讓心情更加平和。正如他所說的,除了自己陶醉之外,更希望能分享他的簫聲,希望讓人們聽到優美的簫聲之後,可以得到放鬆,進而沉浸在舒適、平和的心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