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明川竹雕創作 史博館展出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7日訊】 (大紀元記者白亞仕台北報導) 美術科班出身的翁明川先生,20年前因喝茶而刻竹,因刻竹而愛竹、種竹,在刻竹耕竹的二十幾年之中,他賦予了竹雕雅器的新生命,引領台灣邁向精緻品茗生活中竹刻工藝的復興,此次由史博館策劃展出翁先生歷來作品,內容包括茶則、茶匙、香匙、茶筅、茶屏及文房中臂擱、紙鎮、硯屏、竹印、竹刀及餘墨莢等,上百件竹雕雅器即日起展至明年1月27日止,作品既保有傳統文化內涵又富於現代生活美學,翁明川堅持以「與古為新」的態度與同好分享。

「竹」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更是傳統文人心中自勵自許的精神表徵,中國竹雕藝術起源甚早,但受世人重視逐漸成為一門工藝則在明代中葉以後(16世紀末),明清以降,江南一帶的文人將竹材刻製成各類的文房雅玩與生活雅器,受到人們的喜愛而爭相收藏,至於古代品茗沏茶時茶案的佐器–如宋代的茶筅、明代的茶則、茶匙等,因是小品古代竹雕家多不削為之,今天台灣品茗風氣熾盛,翁明川不囿習俗而全心投入茶器創作,其作品充滿巧思與禪意,而且溫潤簡樸、符合現代時尚。

翁明川說:刻竹有四難–構思難、揍刀難、選材難及保存難,因竹中空而肉薄,想要立雕或轉折很難,竹材堅硬,只有經線沒有緯線,用刀不慎易崩易裂,細刻時難度更高,等作品完成之後,保存環境的溫度、濕度不對也就前功盡棄了,對一位藝術創作者而言,「竹」並非是很好的素材,但它迷人的色澤、撫玩後的溫潤,以及竹雕創作難度的挑戰,他說,匆匆二十餘年,迷戀「竹」越陷越深!

明川刻竹有五項堅持:一.堅持有感而作,沒有好的構思不動刀。二.堅持選用上等竹材,完美呈現竹器如君子般的謙沖美德。三.堅持作品實用性,既好看又好用。四堅持極簡風格,以符合時代風潮,例如他以留青方式竹刻的茶則,青白相間有序的紋飾,彷彿LV皮包時尚高雅的圖騰。五.堅持「與古為新」的態度,作品既保有傳統內涵又富含現代美學。

不厭其煩竹的一再上山尋覓竹材與挖掘竹根的翁明川,依據當時竹材的特徵加以設計雕鑿,技法上有陰線、陽刻、圓雕、鏤空、透雕、深淺浮雕等反覆多次試煉,一疊疊厚厚的竹刻設計草圖,說明這些作品都是經歷一番掏洗與沈澱的結晶,彰顯出作品簡潔典雅、由小見大的磅薄氣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於一位18世紀女性藝術家來說,安吉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n,1741—1807年)的生平和藝術生涯非同尋常。她出生於瑞士一個貧寒的畫家之家,作為獨生女,她仍接受了廣泛的教育,在十幾歲時就已展現出肖像畫和歌劇演唱的驚人天賦。她很早就掌握了德語、法語、意大利語和英語,這為她日後在國際上取得成功──成為首屈一指的新古典主義藝術家、歐洲上流社會的傑出女性奠定了基礎。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