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感言

壓力鍋中的草莓?

最近有一項調查顯示,台灣青少年的睡眠時間在全世界屬於偏低,比起國際平均值要少半個小時,而到了高中階段的每天平均睡眠時間只有6.8個小時。這項報導引起了社會的一定重視,而討論的焦點之一就是,我們的青少年學生是不是壓力太大,以及要如何「減輕他們的壓力」。

平實而論,這項調查的數據是不是被過度詮釋,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為其調查的對象僅及於桃竹苗學生,如果要推論到「全體台灣青少年」,恐怕還需要更周延的證據。

無論如何,讓人感到興趣的是:一方面,社會似乎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承受很大的壓力,但在另一方面,社會好像又普遍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是承擔不了壓力的「草莓族」。這兩種認知之間有明顯的矛盾:難道草莓是從壓力鍋裡面長出來的?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釐清真實情形為何。不過,根據個人的經驗,這兩個說法可能都有一定的事實基礎。至於要如何說明其中的矛盾,我想從平常的觀察,試著提出一些解釋。

第一個可能原因是:台灣學生在大學之前的壓力主要來自於「課業」與「才藝」,壓力就算很大,但來源其實很單一;可是出了社會以後,在職場中的壓力主要來自於「做人」與「做事」,而來源則是方方面面。因為壓力的面向非常不同,就算已經習於應付升學壓力的年輕人,也不見得能夠面對進入社會後嶄新與複雜的壓力衝擊。

第二個原因則跟第一個原因有關:因為我們的家庭與學校教育在大學之前將絕大部分的重心放在「課業」與「才藝」上面,在此同時,卻讓年輕人對於出社會以後所需要的做人態度,與做事方法缺乏經驗與訓練。也難怪能應付功課壓力的年輕人,在面對職場壓力時會手足無措。

除此以外,我們社會面對「青少年壓力很大」的問題時,有一個很大的迷思,就是馬上認為解決之道在於「減少學生壓力」、「讓學生快樂學習」。先說「快樂學習」的問題。似乎可以同意在教育之中應該設法讓學生對於知識產生主動追求的熱忱,但這不等於「讓學生沒有壓力的快樂學習」。簡單的說,如果學習沒有經過克服挫折與困難的過程,難有真實的成就感。從「快樂學習」當中如果沒有真正建立起學習者的自信,反而可能讓一個年輕人一旦在職場面對有高度壓力的學習要求時,會因為缺乏自信而卻步不前、或輕易放棄。

至於「減少學生壓力」的問題。基本上,面對全球化競爭,將來台灣年輕人面對的就業環境只會有更多挑戰、壓力越大。既然學生畢業後要進入的不是玫瑰園,我們為何要在學校中塑造一個虛幻的玫瑰園神話?

因此,與其承諾一個不可能達到的「減少學生壓力」,不如承認「壓力很大」原本就是人生常態,而務實的在教育過程中提供學生如何處理壓力的方法與訓練。此外,我們的教育問題可能不在於「給學生壓力太大」,而在於「壓力的面向非常單一,並與社會現實脫節」。果真如此,我們要思考的恐怕不是「如何讓學生沒有壓力的快樂學習」,而在於「如何讓學習貼近真實,而讓學生從實際經驗中學會如何處理以後所要面對的真正壓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