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聞

魯凱族人體質研究文獻 旅日醫師捐贈

【大紀元1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卑南報導〕日治時代的東魯凱族人研究資料,昨天終於回到故鄉!旅日醫師洪伯陽無私捐贈父親洪耀德的研究資料,這份成果是西元一九五○年對於魯凱族人的體質研究報告,由卑南鄉東興村達魯瑪克部落頭目古明德代表接受,讓族人十分開心。

東興村魯凱族研究之文獻捐贈儀式昨天下午展開,文化局長陳怜燕、原住民行政局長顏志光見證下,這份從未在台灣公開的研究資料,終於回歸到部落族人手上。

顏志光、陳怜燕指出,魯凱族是很特殊的民族,共有大南(東魯凱)、霧台、大武、多納、茂林、萬山六個方言群,彼此差異很大、語言十分複雜,且相關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資料也很少,十分感謝這份珍貴的資料能分享、回饋部落。

旅日四十年的洪伯陽指出,父親於西元兩千年過世,之前從未談過他到台東做過研究,他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幾張原住民的照片,進而發現日文書寫、針對當時被稱為大南社的一百四十九組魯凱族夫婦所做的體質人類學研究紀錄,透過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秘書長林美瑗的穿針引線,將這份資料送回台東。

他說明,他們搬家十幾次,父親仍把資料保存得好好的,顯然對魯凱族人很重要,因此一定要還給原住民,希望對原住民研究有進一步幫助。

洪伯陽並當場展示父親拍攝的照片,結果第一張呈現的就是古明德的父親古明謙,意外的巧合立刻拉近了洪伯陽與族人的距離。

——————————————————————————-骨骼分析 魯凱族接近排灣族、布農族

洪耀德醫師曾在台東大南社調查研究,留下珍貴資料。(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翻攝)

〔自由時報記者張存薇/卑南報導〕洪耀德醫師當年「台灣台東縣大南社魯凱族的人類學上的研究」結果到底為何?根據他對一百四十九組魯凱夫妻的訪談,發現魯凱族男性比女性的頭髮多、嘴型大;魯凱族人的身高偏矮,而以骨骼分析,魯凱族與排灣族、布農族最接近。

洪伯陽整理父親在西元一九六○年八月在「人類學研究」第七卷發表的報告指出,這份體質人類學研究是由台北帝國大學解剖學教室,及戰後台灣大學解剖學教室指導,調查對象由當時的卑南鄉公所提供戶口名冊,調查始於一九五○年十月。

報告分為五章,第一章是基本資料說明,總計一四九組夫婦中,魯凱族之間的結婚數為一二四例,與排灣族結婚的有十六例,少數為與布農族、台灣人等結婚;第二章為抽樣對象共男性一三七人,女性一○三人,年齡分佈在廿至七十九歲間。

第三至五章分為觀測、統計結果,經測量頭髮、身形側面觀、鼻孔面形、口唇厚度等,發現男性比女性頭髮多、口裂幅較大。身高部分,男性為矮型、女性為非常矮。

而和其他族群身體特徵差異部分,若以魯凱族為中心比較,骨骼最近的第一群為排灣族與布農族,第二群是泰雅、達悟等,第三群是卑南族、賽夏族,第四群為阿美族、海南島黎族、客家人,接著為台灣閩南人。

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秘書長林美瑗說,以當時的研究和現今染色體做的資料相比,洪耀德蒐集的資料相似度很高,僅小部分有差異。

(http://www.dajiyuan.com)